在不熄的窑火中交融——瓷都景德镇踏上新征程
窑火生生不息,淬炼活态的传承。
千年瓷都,从“陶民十七八,土著二三分”的远方走来,书写“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大气。在交融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是景德镇陶瓷光耀千年的密码。
10月18日至22日,2019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景德镇举行,吸引了来自中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近千家陶瓷企业参展和3500多名客商参会。
当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已拉开帷幕,新的篇章正在绘就。
匠艺互融,在传承中创新
从2009年开始,景德镇相继复烧了10余个历代典型瓷窑。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烧,就是活的传承。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76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烧窑把桩师傅胡家旺说。
千年窑火不灭,陶瓷文化不息。古代,景德镇集五大名窑之大成;今天,景德镇是世界上手工制瓷体系保存最完备的地方。未来,景德镇依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体现“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使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当前,景德镇以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加快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等一批传承项目建设。同时,引进培育知名陶瓷设计企业,建设国际设计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绘画理论、陶瓷制作技艺与当代艺术新的观念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提升陶瓷艺术的高度。”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说。
产城相融,在创新中发展
陶溪川是在工业遗产改造中诞生的,在保留老厂房的基础上,“嫁接”了工作室、瓷器店、博物馆、美术馆。这个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的文创街区,开业3年来,已帮助1.3万余名年轻人创业,在这里举办的春秋大集迎来了世界60个国家的600余名艺术家。
产业和城市相融是手工制瓷作坊的典型特征。
“目前的陶溪川,只是建了一期,是未来陶溪川的十分之一。”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介绍,陶溪川二期建设已全面启动,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投资138亿元,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双创空间、非遗中心等业态,将形成一个新兴、多元、国际化的陶瓷文化新地标。
按照试验区实施方案,景德镇既是陶瓷产业之城,也是陶瓷文化旅游之城。“坚定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决心,在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文化旅游产品上下功夫。”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池红说,重点推动景德镇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未来3年景德镇将投入上千亿元推进152个重点项目。在城市空间建设的同时,植入新的业态,景德镇将构建一个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
文化交融,在发展中互鉴
在景德镇三宝陶艺村,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贝卡一边创作,一边和记者交流。
“我可以去英国,也可以去法国创作,语言交流更没有障碍。”贝卡说,但她还是选择景德镇,因为这里有陶瓷原始的模样,有传统的陶瓷文化。每年超过5000名“洋景漂”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而来,这是一种自发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向往。
过去,景德镇外销瓷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洋景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我把中国的象征主义引入到了我的作品当中,使用竹子、龙、凤凰和莲花等中国文化符号来表达和平。”在景德镇学习交流长达十多年的澳大利亚艺术家戴安娜的作品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多地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这些中国文化符号也随着她的作品走向世界。
“洋景漂”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中国陶瓷文化。
每当夜幕降临,景德镇陶艺街就支起一个个摊位,年轻的摊主们销售个性化的茶具、餐具、首饰、摆件等。这些独具创意的陶艺品,令人耳目一新。“毫无疑问,这里面有‘洋景漂’的贡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文化交融是相互作用的。
打造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是试验区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今日中国等国家文化品牌活动,加快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凤凰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建设。”景德镇市市长刘锋说,景德镇将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研学游学等系列活动,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做出应有贡献。
新闻链接
景瓷涌现新业态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近期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业,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从制瓷“七十二道工序”到瓷业“七十二变”,景德镇正因瓷而变。
文旅相加 放大“陶瓷+”
据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统计,仅今年国庆节期间,景德镇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98.91万人次,同比增长16.77%,旅游总收入56.15亿元,同比增长23.68%。
在距景德镇市区十余公里处,叫“三宝”的小山村已成为世界陶艺胜地,年均接待千余名外国艺术家,重新散发出光芒。
110多间陶瓷工作室、48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国外艺术家常驻在此,独具特色的民俗、咖啡厅、文化馆、双创空间错落有致。如今,整条山谷演变成一个艺术聚落,陶瓷文化创意和陶瓷文化旅游成了整条山谷的主题。
跨界混合 激发创意
今天的景德镇,陶瓷业本身已延展于艺术、绘画,甚至是物理、化学、材料等方面,跨界混合交流无所不在。
2019年4月,“陶溪川艺术与科技实验室”项目正式落户江西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以国际当代艺术为重点,吸引全球更多的艺术家、科学家前往景德镇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据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介绍,项目设有美术馆、博物馆、工作室、高级工坊等一系列设施,将建成占地6万平方米的多门类艺术创作综合体。
科技赋能 转型升级
一座人文之城浸透创意气息,一座历史之城彰显现代活力。
现代工业生产线、陶瓷3D打印……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特种陶瓷、科技陶瓷等,景德镇正在打造陶瓷创新链和产业链。
走进景德镇邑山陶瓷工业园,37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45亿元的园区,为打造全球先进的智能陶瓷工厂,从德国引进了7条世界顶级自动化生产线,打造起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一体化智能工厂。
“景德镇过去是‘打样天下第一,量产无能为力’,现在工业生产线可以为手工作坊提供量产服务,而手工作坊则为工业园提供了创意设计。”邑山工业园的总经理于秀来说,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这个园区可以年产陶瓷产品7600万件,实现年产值15.2亿元。
通过科技赋能,带动业态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正为传承千年的陶瓷产业做出新的注解。
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科技创新已经让3D打印陶瓷成为现实。
“从72道工序到‘三步走’,从半月劳作辛苦到3小时搞定。”陶溪川陶瓷3D打印中心负责人宁得赞说,随着陶瓷业态越来越丰富,我们相信陶瓷3D打印技术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手工陶瓷产品引领,到陶瓷文化产业引领,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将书写新的辉煌。”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来源:中山日报、责任编辑:龙慧 2019年11月10
新闻链接
动能智库-戴欣明工作室客户动态:中央给予江西特别“大礼包”,省委书记刘奇专程前往景德镇这里调研,“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讨论会在景德镇市政府召开,戴欣明作为唯一一位外地专家做发言
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 2019年7月3日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推动、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江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中央给予江西特有的“大礼包”。
7月2号到3号,省委书记刘奇在景德镇调研并主持召开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提出要抢抓千载机遇、想尽千方百计、复兴千年瓷都,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戴欣明工作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出谋划策,在“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基础上,戴欣明提出“让景德镇重新回到世界的陶瓷中心”,并打造《七十二道》城市产业综合体,作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重点项目之一
2018年1月10日,打造“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讨论会在景德镇市政府召开,戴欣明作为唯一一位外地专家做发言
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
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陈雨前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
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
2018年1月10日,打造“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讨论会在景德镇市政府召开
戴欣明作为唯一一位外地专家做发言
大型融近式全景诗画-室内实景演出《景德镇-中华瓷典》总制片人戴欣明发言
景德镇大型融近式全景诗画-室内实景演出《景德镇-中华瓷典》总导演李艺冲现场记录、拍摄
戴欣明工作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出谋划策,在“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基础上,戴欣明提出“让景德镇重新回到世界的陶瓷中心”,并打造《七十二道》城市产业综合体,作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重点项目之一
2018年1月10日,打造“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讨论会在景德镇市政府召开,戴欣明作为唯一一位外地专家做发言
钟志生将它定为景德镇“一号工程”,有何深意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5月26日~6月1日,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的行程格外密集。其中,5月28日,钟志生主持召开十一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此次会上,钟志生强调,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列为今年“一号工程”,是重中之重的改革,是今年的头等大事。
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 创新试验区列为景德镇“一号工程”
2018年5月28日,钟志生主持召开十一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钟志生在此次会上谈到:要抓好“1+10”项重点改革,精准发力,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钟志生所说的“1”是指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扎实推进景德镇市党政机构改革,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改革环境;“10”是指今年景德镇市要推进十项重点改革。其中,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被列为景德镇今年的“一号工程”,是重中之重的改革,是今年的头等大事。
信息日报政事一周记者注意到,钟志生对这个“一号工程”不遗余力地推进。今年4月8日,钟志生主持召开市四套班子联席会,集中讨论《关于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请示》和《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
4月16日至17日,钟志生会同省发改委人员前往国家发改委,就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相关事宜进行汇报。
其实,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不仅是景德镇的一号工程、头等大事,也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江西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支持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争取国家支持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综合保税区,加快打造景德镇“一带一路”文化节点城市。
通过传承创新陶瓷文化 带动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
钟志生把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被列为景德镇今年的“一号工程”,背后有何深意?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很多城市的发展目前已经站到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景德镇也不例外。
而景德镇要发展得更好,其要旨是让景德镇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真正构筑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赢得深远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景德镇最大的特色是陶瓷文化,最大的优势也是陶瓷文化。今年5月8日,钟志生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就谈到:“悠久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遗存,是景德镇的最大财富。”
钟志生的话,是景德镇优势与特色的最好注解。两千年制瓷史,为景德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和遗存。走进景德镇大街小巷,一街一景、一巷一品、一桥一特色,处处融入了陶瓷文化元素,角角彰显了陶瓷文化魅力。
在景德镇,“御窑厂”、历史文化街区、老厂区、老里弄、老窑址、古码头、古会馆、古店铺等,不仅是古文化遗址,更是传承陶瓷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厚重文脉的“活的历史”,是千年瓷都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印证;
在景德镇,千年窑火创造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陶瓷文化;
从今年江西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支持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到景德镇把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列为“一号工程”,就是要让景德镇把特色变得更特,把优势变得更优。
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座千年瓷都,景德镇始终要追问自己:能不能利用自己的陶瓷文化优势与特色,配置那些“别人配置不了的资源”,做成那些“别人做不了的事”,起到一些“别人起不了的影响”?
回答好这些问题,意味着要抓住陶瓷文化“长板”,通过传承与创新,打响品牌、做出影响,来撬动全方位的水平提升、带动整体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由此观之,钟志生把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列为景德镇今年的“一号工程”,就是结合景德镇自身优势,讲求特色与方法,明确主攻方向,避免平均发力、做无用功,杜绝同质化竞争,在“一号工程”的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的定位,精准发力,使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品牌打得更响、擦得更亮。
形成“大陶瓷”格局 “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世界著名汉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曾断言:“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
但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现在的经济体量还是偏小,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GDP排名靠后。
另外, 根据今年4月份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发现,2018年,景德镇由四线城市下滑到五线城市。
种种迹象表明,已经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景德镇、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必须找到突围之路。
信息日报政事一周记者注意到,早在2013年,我省就批准了《景德镇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这份规划显示,景德镇未来突围之路虽然依以陶瓷为本,但更强调“大陶瓷”概念,要加快陶瓷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的融合,培育壮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景德镇也确立了“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发展定位。而今年江西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支持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激发全社会创造精神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指明了方向。
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省级层面还是景德镇本身的市级层面,都在强调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创新景德镇陶瓷文化,就要让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陶瓷文化,不断走近百姓、走进当代、走向世界。
策应“一带一路” 培育陶瓷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而策应“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通过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可以打造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等“四地两中心”,以项目化的形式进一步推进陶瓷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培育陶瓷文化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信息日报政事一周记者注意到,去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期间,《归来·丝路瓷典》陶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数百件(套)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与中外观众见面,述说陶瓷艺术的辉煌与魅力。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国制造”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商品”,就是这样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成为弘扬丝路精神的重要载体。
由此观之,钟志生眼中的“一号工程”, 事关一座城市的突围与超越。
■信息日报记者洪怀峰/文 2018年0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