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城市开发模式难以复制-模式可以学习,不可以复制-发展路径简单来说,就是项目怎么做的,路径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方法-城市区域规划定位策划
模式可以学习,不可以复制。——投资经理心得
投资企业是很爱学习的,也包括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他们渴望从其他企业和地区的成功项目上汲取经验,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总是听到一个词,就是模式。参观学习别人的成功项目,目的也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成功模式。
不久之前,跟一家城投公司的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坐在一起开研讨会,一位高管叹息到:“加上这次去C市考察,我们已经第三次外出学习了,其实三年前制定我们这个园区的发展政策时,就借鉴过这几个城市的做法,政府也同意了,但实际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政府当年出的政策压根没执行,要干项目的时候催着我们去融资,要结算的时候,政府又总是拖着不给钱,我们再这么干下去,也是没能力再去融资了,别人的模式学了也没有实质性效果,真是也学不来啊。”
如果这是一个个案,我可能会去思考一下具体为什么没学好,但这实际上不是一个个案,在我过去的十几年经验中,类似的叹息我听到过太多次了,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模式为什么这么难以复制。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到底什么是模式这个问题来展开探讨。
对于城市建设领域的企业而言,所谓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项目是怎么做成的。由于城市建设领域内项目类型众多,要更具体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选择一个具体行业来探讨,这里我们还是用园区开发为例。
在这个领域中,有很多被立为标杆的模式,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模式、北京中关村模式、上海张江模式、华夏幸福固安模式、大连亿达软件园模式等等,很多企业都在学习。
这些模式被立为标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们成功了。
成功是一个结果,而模式则植根在成功的过程之中,是对过程的总结。所以要完整的描述这个过程,总结成模式,那么至少有几方面要素是不可忽略的。
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模式存在的土壤,也是模式形成的外在因素,有时它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发展环境既包含了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等这样的硬件条件,也包含了政策规制等这样的软件条件,还包含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的动态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仅是成功的土壤,有时对成功还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是企业自身努力所不可企及的。
比如华夏幸福投资的固安园区,毗邻北京、交通便利只是它的客观环境,近十几年以来,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约束、人口控制等导致的产业和人口外溢效应,是固安园区能够顺利发展最核心的环境,没有这样的外在环境动力支撑,固安园区的成功一定会逊色不少。
又比如,北京中关村和大连软件园的成功植根在中国加入WTO带来的IT服务外包大潮之中,今天再发展这样的园区,中外之间的人力成本差距日渐缩小,单靠服务外包难度则会越来越大,只能转向追求自主创新。
由此看来,总结模式的基础,首先是总结发展环境,这是一切的基础,不然模式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不过,从这第一个因素,我们就可以隐约看出来,模式为什么难以复制,因为发展环境是难以复制的,“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发展动因
发展动因指的是发展方向当时为什么朝这边走了,而不是其他方向。动因问题的主观性很强,与人的关系很大。
比如上海张江的发展,是政府和国企主导的,今天看来很成功;苏州工业园区最初是由外资操盘的,而固安园区和大连软件园则是由当地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的,都很成功。
它们走的路不同,动因也不同。上海张江的发展,是在探索国家战略的落地,是政府自己在趟路子,所以当年选择了自己干;固安园区在当年属于环京众多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区域之一,政府想发展也没有钱,也没什么大企业看得上,举步维艰之下选择跟民营企业合作一搏,而当时的华夏幸福也不过是一家地方小房企,要说进军行业龙头未免太夸大,不如先经营好自己门前地盘,算是大家各取所需。
这些动因不是某一两个人的决策,而是包含核心决策者在内的一拨人的决策。动因发生在模式建立之初,所以那时还没有路,趟路需要勇气,需要敢冒险的人,而人是最难复制的。
发展路径
发展路径简单来说,就是项目怎么做的。路径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方法。
就好像我们前面提到北京的产业和人口外溢,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很长,也不存在什么秘密,而北京周边的园区众多,与固安区位条件类似的区域也不少,为什么只有固安园区如此成功,那还是因为做的好,在规划、招商和服务上下的功夫大,方法正确。
发展路径的总结,需要去研究过程中到底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就是操盘经吧。这个层面的因素,技术性相对强一些,所以看上去也容易借鉴一些,所以实际上很多的所谓模式总结,都主要指向了这个层面。
总结发展路径,不能全抱着功利的目的,我看过很多企业的考察报告,目光总是聚集在用了什么政策、跟政府的具体合作条件是什么等等,尽管这些也是发展路径的一部分,但是未免狭窄了一些,借鉴面越狭窄,越难以借鉴到模式的本质。
总结下来,要真正全面认识一个成功的模式,需要从环境、动因和路径三个层面上进行解剖,模式的创造者自己复制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企业总结模式,是为了找到相似的投资环境、找到相似的合作者或者人才以及重复有效的操作方法,我们从企业的投资评估方法中常常可以看到模式的影子。
而其他的学习者要复制别人的模式就要困难的多,因为他们学习别人的模式,常常是因为要解决自己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在研究他人模式的时候,常常把目光聚焦在一些具体经验上,而忽略了这些模式成功的本质和全貌。
更重要的,模式的创造者,自己站在起点上的时候,多半从未想过要创造什么模式,他只是在过程中想了各种方法把事情做成,而“模式”则是站在终点上总结出来的。
所以,模式的学习者们应该明白,他人的模式值得借鉴,但是难以复制,因为自己也站在起点上。原题为什么城市开发模式难以复制,来源原创 耳东哥 PPP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