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投资管理:商业地产定位有哪些原则?-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有哪些?-到招商运营阶段,运营团队再把销售的业种定位揉进业态中-商业地产定位策划
引言
关于商业定位原则问题,我是本想跳过的,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是它又非常重要。所以我想了想,还是在这里简单的点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探讨。
商业定位原则
首先,大家要明确在销售型项目中,可能会出现两套商业定位。
如果是直接销售的项目,就是一套销售用的商业定位。如果是返租,会出现两套定位,一套是销售用的,一套是运营用的。
这两套定位有关联,又有不同,但它们的目的是有着本质差异的。特别是购物中心业态,这两套定位差异会很大。
因此,在销售型项目中,必须站在全程操盘的角度来统筹,销售团队和运营团队不要互相觉得对方不专业,而是要各司其职,来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
其次,销售型定位的原则是什么呢?
1、提高项目能级
销售跟运营考虑的问题不同,因此,对项目价值的挖掘也不同。
运营要立足当下,所以从运营的角度来讲,项目能级是由选址决定的。因为选址决定区位,区位限定能级。
但销售营销的是未来,如果只关注当下的区位现状,是不足以支持项目的长期价值。因此,销售定位要立足当下,重在未来。所以更要关注一些宏大的主题,比如城市的发展规划、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甚至如果能跟国家战略挂上钩就更理想了。
2、通俗鲜明
销售和运营面对的沟通对象也不同。运营在招商阶段面对的是专业的租户,因此,要求其沟通和传播的内容也要尽可能专业。
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种专业的表述,很多概念他是不理解的,也很难对他形成认同感和冲击力。
因此,在销售定位中,更多的不是从业态的角度来定位,而要从业种的角度来定位,业种是一般人熟知的概念。
以业种来定位,对投资人来讲很容易理解,而且也很容易形成定位的独特性。这样更容易沟通与说服。到招商运营阶段,运营团队再把销售的业种定位揉进业态中就行了。
3、主力店要勇于创新
对于运营来讲,在选择主力店时更倾向于选择成熟型的主力店,因为在运营眼中,主力店是客流发动机和经营的稳定器,所以主力店是不能出现风险的。
主力店在销售眼中是卖点,是项目价值提炼的一种形式。之前也是使用运营所设定的主力店,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宣传语,“做麦当劳的房东”或者“与沃尔玛一起赚钱”。
但是现在大家都是用同样的套路,使得传统主力店已经不够冲击力了。所以销售项目应该大胆的引入大型的创新型业态,比如像大型的VR、AI娱乐项目,这种租户无论是经营,还是技术都还不稳定,租金收益也低,有些甚至还需要甲方提供装补,运营团队在考虑这些租户时,会综合考虑要还是不要。
然而如果是销售型项目,则可以大胆引入,特别是当地还没有出现过的类似项目时,不过引入的时点一定是在销售造势期,因为这些租户的价值就在于为销售助力。如果销售节点已经完成,那是否引入,就需要回归运营,根据项目经营的需要来综合分析了。
商业地产项目的
操作思路
在前面的几天时间里,我谈了销售型商业项目的盈利模式、销售模式、客户定位和刚刚上面提到的商业定位。这些问题越早想明白,操作项目的把握性就越大。商业项目就怕稀里糊涂,边做边看,因为这种项目牵扯的利益方太多,如果关键问题不想明白,很可能各种利益矛盾纠结在一起,越绕越乱,最终不可调和。
商业地产项目的操作其实非常简单,不过就是把项目建成、开业、运营好,保证物业长期升值。
这里的关键有两个:
1、钱怎么解决
盈利模式和销售模式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建筑的规划和设计
前面这一堆东西的研究和思考,除了指导销售策略的制定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要导出你的建筑设计任务书。
如果钱没有问题,就能保证项目顺利建起来。建筑没有问题就能保证这个物业先天是健康的。当然这里的建筑是统指的,包括建筑、空间、机电和交通等。
为什么我没有说招商运营呢?我当然不是说他们不重要,因为我就是干这个的,我总不会说自己做的事不重要。招商运营肯定很重要,商业地产的价值就是靠运营来实现的。只不过运营的角色更像是管家,既然是管家,管的好就可以用,管不好就可以换,他不影响物业本身的价值。
一个物业良好,却因经营不善而关门的项目,表面上是个不良资产,其实是一个被低估的优质资产。只要换上优秀的团队,马上就可以让项目起死回生。而如果你项目先天有问题,则团队再优秀,也是事倍功半。
当然,持有型项目相对简单一点,如果是销售型项目,又多了一个变数,这就是业主的问题,在持有型项目中,只有一个业主,他很容易平衡项目的长短期利益,从而做出对项目最有利的决策来。
而销售型项目往往有几百个业主,有的项目甚至有上千的业主,这些小业主在一起,往往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的结局就是整体利益的最小化。
我们这一系列是讲销售,运营我们就不展开,因为运营会牵涉更多的内容,会更加复杂。来源商业V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