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街区重在城市休闲,旅游还在其次-利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是首要前提-城市区域规划定位策划

中国著名战略定位策划机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项目盘活
戴欣明:“真定位”创立者、发明人,成功策划景德镇

特色案例推荐

城市区域旧城改造 战略规划定位策划
休闲街区重在城市休闲,旅游还在其次-利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是首要前提-城市区域规划定位策划
2021-02-10

休闲街区重在城市休闲,旅游还在其次-利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是首要前提-城市区域规划定位策划

导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标准出台采访了多位旅游专业人士。北京青蓝文旅规划院院长马牧青指出:“城市休闲街区面对的市场一般是本城区、短距离、小半径的,并自带一种地域化的产业、文化和习俗。从本地人休闲的角度,休闲是可重复的,少了些观光,多了些怡情养性;从外地人旅游的角度,本地人可以增加人气,地域化的市井烟火既可以成为旅游的一道异域化景观,也可以成为一种异质化文化体验。也就是说,本地人的休闲是外地人旅游休闲的前提,并购成一种旅游休闲吸引核,这也是旅游休闲街区的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日前发布公告, 2021年第一批旅游行业标准之一的《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将于4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标准将旅游休闲街区划分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两个等级,其中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年接待访客量不少于80万人次,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年接待访客量不少于50万人次。“街区夜经济”布局,也在此次行业标准中有所提及。

这一标准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上海及各地的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应如何与之对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旅游专业人士。

一、利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促进文旅融合

《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中,将旅游休闲街区定义为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城镇内街区。根据旅游休闲街区应具备的硬件设施与服务管理项目,以及旅游休闲街区的可进入性、文旅特色、环境特色、业态布局、服务设施、综合服务、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该标准将旅游休闲街区划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等级,并提出了游客接待量上的参考标准。

在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楼嘉军看来,《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是在双循环背景下,尤其是以国内大循环为背景的条件下出台的,利用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促进国内深度融合、加快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标准出台的一个重要内涵。另一方面,标准中旅游休闲街区前“文化特色鲜明”这个修饰词非常重要,就是要利用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弘扬地方文化特色,这也是文旅融合的一大契机。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马牧青认为,该标准不仅从文化层面要求旅游休闲街区“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外,也从产业层面要求街区必须有人流、有财流。此外,街区“夜经济”被特别提出,也符合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

二、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是首要前提

在上海,无论是外滩、小陆家嘴,还是衡复历史风貌区,都已具备旅游休闲街区的典型特质。《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出炉,对于城市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对此,行业专家不约而同地强调,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应该强调“主客共享”,甚至以首先满足本地客源的休闲需求为主,其次再考虑外来游客的需要。

“上海的休闲街区的建设,与一般城市以接待外地游客为主的功能应该有所区别,它应该是以庞大的本地居民消费区为主要对象的”。楼嘉军认为,上海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完成从全域旅游向全域休闲的转变,把满足2000余万本地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发展路径,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城市最主要的休闲街区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目标一致。上海的休闲街区既要对标文旅部的要求,更要以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的休闲街区发展为借鉴。

马牧青也认同首先应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的观点。在马牧青看来,城市休闲面对的市场一般是本城区、短距离、小半径的,并自带一种地域化的产业、文化和习俗,如土特产、非遗以及邻近的大学院校艺术和科技类资源和产品等。本地人到访可以增加此类街区的人气和重游率,平添市井气息的同时,也成为外地人旅游休闲的一道景观。也就是说,本地人的休闲是外地人旅游休闲的前提,并购成一种旅游休闲吸引力,这也是旅游休闲街区的基础市场和基本生存发展问题。

有鉴于此,旅游休闲街区无需贪大,更不要一味追求国家级或省级品牌,市场比品牌更接地气。做好了休闲才有旅游,做好了本地居民的休闲服务,才有省级、国家级的休闲街区。

三、上海既有的特色销品茂无需对标

在旅游专业人士看来,《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标准对各地创建休闲街区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但不能为了品牌管理而推行标准,做成政绩和形象工程,更不能一拥而上扎堆搞申报。城市气质和历史底蕴不同、街区发展的基础不同,没必要千街一面。

就特色而言,《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如具有地方文化或创意文化的业态比例不应少于40%;街区内应有展示城市与街区历史文化风貌的文化符号;梳理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并融入休闲体验的各个环节;应有本地特色的节事活动;应有地方餐饮文化展示体验,等等。

马牧青说,注重特色、强化特色,对应着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个性化、品质化、层次化需求。越是地方特色的越有市场指向性,越有旅游休闲吸引力。但在街区实际打造的过程中,这种软性的环境的打造并没有条条框框可以遵循。打造旅游休闲街区的特色属性,正确的作为应该是限制“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规定“要做什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对标旅游休闲市场的功能化需求。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杨荫稚认为,《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可以作为一种参照标准,但不是必要条件。事实上,现在上海除了旅游休闲街区,还有很多大的销品茂已成为市民休闲胜地。如长风大悦城、环球港,K11等,其休闲功能和市民欢迎程度上甚至比部分旅游休闲街区更成熟,就不必去套用新出炉的休闲街区标准。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宝花 原标题《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4月起施行,上海的旅游休闲街区如何对标

 


推荐阅读

  • 动能智库 • 戴欣明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下载 公众微信订阅号
    中国最具人文特色的战略思想智库

  • 【酒肆街】小酒馆 订阅号

    扫描二维码下载,在移动中关注
    差别化味道是策划出来的,视为“发现味道”

收藏本站
   前期商务联系:
   深圳市总部办公室:0755-8242 1868  
   手机:186 8879 6913  王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