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旅游定位策划:乡村振兴现象观察-乡村振兴的空气已热起来,却诸多问题,急需破题,项目才能更好的落地-乡村旅游定位策划
前言
国家做事,首先要造成某种空气、氛围。现在,乡村振兴的空气已经热起来了,然而热起来的空气,问题太多,急需一个个破解,一个个突围。
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如火如荼,也涌现了比较做得好的项目案例,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问题和不足,不具备普遍推广的价值。
这几个突出问题是:
1、产业造血能力不强。
以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偏环境而轻产业,有建设而缺运营。
企业主导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康养社区等,又存在着以企业自身利益为导向忽视农民利益、房地产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
农业由于没有规模化、科技水平低,产量、质量和价格不稳定,目前很难成为乡村农民的稳定可靠收入来源。
乡村旅游以低层次的花海、木屋、拓展、农家餐饮为主,平日游客少,淡旺季明显,游客人均消费低,回头客少。
一些城市创客去乡村开办民宿客栈,周一到周四住客寥寥,收入来源只有房费,亏损面很大。
一些企业打着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的旗号,实际目的是开发乡村房地产,卖完房屋之后就无心运营。
2、农民利益没有持续保障。
农民作为知识和信息方面的弱势群体,往往在乡村振兴中被政府和企业简单粗暴地处理,
有些项目一次性征收流转,农民得到补偿再无后续,很快资金花完陷入贫困,或者仅仅得到土地租金,一年每亩几百元,收益金额太低。
各级政府对于农民的教育引导也不足,把农民作为潜在的阻力对待,没有认识到村民才是乡村的主人,
应该学习日本和台湾经验,以适当机制把村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和自觉参与社区营造,与乡村共同繁荣。
3、城市居民资金难以进入。
乡村要实现新一轮的开放型和创新型发展,没有资本的充分涌入,便难以实现。
当前的问题是,银行资金和政府资金更多地倾斜国企,民企难以得到金融支持。
广大城乡居民的家庭资金由于数额不大,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难以汇聚成一股力量,交给专业团队管理运营,参与乡村振兴优质项目的发展。
4、城市人才如何下乡。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要培育本土人才,更要引进城市人才。
目前机关和国企的贫困乡村对口帮扶力度很弱,农民合作社是弱者联合,科研机构人员难以做到扎根乡村,有一技之长的城市人才不知道如何支持乡村参与乡村振兴。
要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构建社会各方面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打通城市人才向农村、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通道。
5、规模经济难以形成。
目前乡村振兴的实践,基本上就是解决一个村庄怎么发展的问题,其规模十分有限,有的仅有几百亩,多的几千亩或者上万亩,其不足之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深加工不够,不能一个村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
二是只是一个孤立的生长点,一个不能繁衍的细胞,对于周边乡村的发展没有很大的推动能力,不能一个村子带动一大片。
伟大的乡村振兴实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党的领导全覆盖、
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形成一个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成功模式。来源仁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