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鞭炮声里的文明密码
1972 年除夕,年幼的戴欣明被窗外渐趋稀疏的鞭炮声撩拨得满心向往。彼时家境贫寒,可年幼懵懂的他哪管这些,一心缠着父亲要买鞭炮。父亲面露难色,家中拮据,实在拿不出闲钱来满足这看似简单的愿望。但戴欣明哭闹不休,执拗得很。无奈之下,父亲四处翻找,好不容易寻得一毛钱,而后匆匆赶到吉林市龙潭区土城子大转盘旁。在那儿,父亲用这珍贵的一毛钱,为戴欣明买来了二十个电光炮。
当戴欣明亲手点燃鞭炮,那噼里啪啦的声响在耳畔炸开,他却一边流泪,一边欢笑。就在这一瞬间,他内心仿若被一道光照亮,突然深切地领悟到父亲的困窘与艰辛。自那以后,类似这般向父亲索要东西的举动,戴欣明再未做过,他在心底暗暗发誓,定要奋发图强,改变这窘迫的生活。
小时候的戴欣明痴迷画画,然而家贫如洗,根本无力购置画具。他只能厚着脸皮,一次次向老师借画具,名为借,实则和索要无异。为了省下那微薄的讲座资费,他甚至常常偷偷爬窗,只为能聆听知识的声音。这些童年的经历,就像一颗颗种子,悄然埋进他的心底,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生根发芽,塑造着他对世界独特的认知。
一、火塘边的预言
1986 年 3 月,戴欣明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他独自一人,辗转乘坐着绿皮火车,一路由北向南前行。火车上,时而坐着皮革座椅,时而又是木板条座位,好在有暖气片散发着温暖,倒也不算难熬。当进入牡丹江一带,长白山腹地的渤海镇宛如一幅银白画卷,展现在他眼前。
戴欣明身着香港老板赠送的西装,下身穿着 1986 年春节在深圳考察时购置的牛仔裤,在没过脚踝的积雪中艰难跋涉,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镇口的青砖小旅馆走去。此时,暮色笼罩,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旁,连片的红松林在余晖中投下仿若狰狞的剪影,显得神秘而肃穆。他鼻尖冻得通红,终于抵达了一座简陋的小旅馆。旅馆是平房,屋内是大炕,正中央有个炉子,熊熊燃烧的火苗驱散着寒意。而此处,距离渤海国龙泉府遗址近在咫尺。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坐落在镜泊湖东北的牡丹江畔,距宁安镇 49 千米,西南距镜泊湖 25 千米。这里曾是唐朝渤海都督府上京龙泉府的故城遗址,史称 “忽汗城”,在渤海国(698 - 926 年)中后期,担当着极为重要的都城角色。其遗址布局参照隋唐都城制度,同时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加以改良,孕育出独具东北特色的建筑形制,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小旅馆是一座略显褪色的青砖房,屋顶堆积的厚重积雪压得木梁不堪重负,时不时发出吱呀声响。旅馆老板是个身材精瘦、身高不足 1 米 6 的汉子,满头白发却衣着整洁,脊背挺得笔直,犹如一棵苍松,散发着别样的精气神。当得知戴欣明是为考察遗址而来,老人那布满岁月沟壑的脸上瞬间浮起一抹善意的笑意。
戴欣明正往搪瓷缸里倒热水,这时,老人利落地劈开松木疙瘩,瞬间火星四溅。就在这刹那,老人突然开口问道:“知道为啥镇子叫渤海镇吗?” 说罢,他那枯枝般的手指指向窗外的遗址,娓娓道来,“唐朝时靺鞨人在此建城,辽金时女真人在这儿练兵,明朝戚家军也在此扎过营。” 铁锅里的榛蘑正咕嘟咕嘟冒着香气,戴欣明听着老人的讲述,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父亲常提及的 “龙潭山斩龙脉” 传说。
“看那山坳。” 老人猛地起身,身姿挺拔,气宇轩昂地指向西南方。戴欣明顺着所指方向望去,暮色中,隐约可见三座山峰环抱一处,其形态恰似巨龙盘踞,散发着一种威严神秘的气息。老人的眼珠瞬间泛起光亮,仿若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说道:“正缺个守龙脉的人!以及一个能够像努尔哈赤把龙气带出去的人。” 紧接着,老人迅速抓起火钳,在雪地上熟练地画出一个太极图,解释道:“阴鱼是长白山,阳鱼是松花江,中间这太极眼……”
戴欣明因为是考察,所以与老者攀谈很多,也讲了春节考察过深圳的事情。
炉火似乎也被这神秘的氛围感染,突然爆出一声响亮的噼啪,惊得两人同时一颤。可老人对此浑然不在意,他拿起一张纸,笔锋凌厉,仿若刀刻一般,写下 “鲲鹏翱翔” 四字。戴欣明刚要仔细端详,老人笔锋一转,又接着写下 “大展宏图!” 随后,老人目光炯炯地看向戴欣明,说道:“年轻人,我送给你这句谶语,你未来定有所作为!”之后留下落款,长白老人。
小旅馆的大火炕上,几人同宿。其中一位商人因出差在此暂住,离开时,与戴欣明亲切话别。怀揣着老人给予的 “谶语”,戴欣明不久后便踏上了前往深圳的路途,而这段在渤海镇的奇妙经历,如同一个神秘的预言,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充满期待的种子。
二、雪夜悟道
后半夜,狂风呼啸,犹如猛兽在咆哮,打破了夜的宁静。戴欣明被这狂风惊醒,睁眼便瞧见老人正对着窗外的北斗七星打坐。月光透过那泛白的玻璃洒进屋内,在老人银白的鬓角又镀上了一层清冷的霜。
“你听。” 老人突然轻声开口。戴欣明赶忙屏息凝神,在呼啸的风雪声中,竟隐隐夹杂着一丝细微却又极具力量的轰鸣 —— 那是松花江解冻的冰裂声,从五百里外滚滚而来,好似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只为传达大自然的奥秘。此时,戴欣明放在一旁的 “随身听” 里,正播放着那首经典的《500 Miles》,歌声与这冰裂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命运精心安排的巧合。(注:1961 年,《500 Miles》率先发行在民歌三重唱 The Journeymen 的同名专辑中。1963 年,美国乡村音乐歌手 Bobby Bare 为其填上新歌词,改编为《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一经推出便闯入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前十名。)
“知道为什么叫松花江吗?” 老人枯瘦的手指蘸着雪水,在窗台上缓缓画出一个 “川” 字,接着说道,“女真语里,它是‘天河’的意思。当年努尔哈赤就是顺着这条天河,把龙脉从长白山引到了沈阳......”
戴欣明下意识地摸出笔记本,想要记录下这珍贵的话语,老人却伸出手,轻轻按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记什么?真正的智慧在心里。” 说着,老人的手在空中比划起来,那双手仿佛化作了一条条蜿蜒流动的线,“龙脉不是直线,是螺旋!就像......” 就在这一刻,戴欣明的内心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悟涌上心头,虽然那时他还不知道 “明心见性” 一词,却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那种内心豁然开朗的境界,而这奇妙的感悟,也为他日后发明 “明心见用” 理论悄然埋下了伏笔。
话音刚落,窗外突然炸响一声惊雷。电光闪烁间,戴欣明看见老人的右手在墙上投下一个巨大的鹰爪阴影,那画面犹如神祇的启示,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这一夜的经历,就像一场神秘的洗礼,为戴欣明日后创立《迭学》悄然埋下了希望的火种,只待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三、破晓时分
天还未完全亮透,戴欣明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只见老人裹着羊皮袄,手里紧紧攥着一把冰碴,神情激动地说:“快看!” 两人匆忙跑到后山,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只见龙泉府遗址的断壁上,凝结着奇异无比的冰花,在晨曦的映照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一条游龙在盘旋舞动,美轮美奂,如梦似幻。
“七星伴月!” 老人手指着冰花,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是百年难遇的异常现象!” 说着,老人突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那道狰狞的疤痕,缓缓说道:“那年大雪封山,我爹带着我在这等了三天三夜......” 老人的声音渐渐哽咽,“他说要等龙脉显灵......”
戴欣明听着老人的讲述,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父亲常说的话:“咱们吉林市的龙脉,不在地下,在人心。” 他下意识地摸出老人昨夜写的 “鲲鹏翱翔,大展宏图”,惊奇地发现,那墨迹在晨光的照耀下,竟隐隐泛着淡淡的金芒。在呼啸的风雪中,老人用手指在戴欣明掌心郑重地写下四个字:“守正出奇”。这四个字,如同沉甸甸的嘱托,带着岁月的厚重与期望,被戴欣明铭记于心。
四、长白山的馈赠
离开渤海镇那天,戴欣明在镇口的古松下久久驻足,凝视着那棵古老的松树。树皮上似乎刻着密密麻麻的满文,历经岁月的风雪侵蚀,已有些模糊不清,但他还是一眼认出了 “天命” 二字。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便以 “天命” 为年号,自称 “天任命的抚育诸国的英明汗”,这历史的记忆,仿佛穿越时空,与此刻的他悄然对话。
回望来时的路,龙泉府遗址的断壁在暮色中若隐若现,那斑驳的模样,像极了父亲常说的 “龙鳞”,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
N 年后,当戴欣明在深圳某会议室里,向众人讲解 “迭学” 理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难忘的雪夜:老人挥舞的手指在墙上投下的鹰爪阴影,松花江解冻时那震撼人心的轰鸣,还有冰花中游龙般的幻影。这些记忆碎片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翻腾、重组,最终凝结成 “渐悟 - 顿悟 - 迭悟” 的三阶模型 —— 恰似长白山的雪,既要在严寒中承受漫长的凝固,又要默默积蓄融化的动能,方能在春日里奔腾而下,滋养万物。
“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报表里,在风雪中。” 戴欣明常常这样对学生们语重心长地说道。而在他书桌的最深处,始终小心翼翼地压着一张泛黄的油纸,上面是那两行穿越了三百年时空的字迹:“鲲鹏翱翔,守正出奇”,时刻提醒着他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在岁月磨砺中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五、迭学之树的年轮
1. 根系:吉林市的馈赠
童年的戴欣明,常常在供销社的玻璃罐前度过一个个静谧的下午,他专注地数着罐子里蚂蚁的爬行轨迹,时间仿若在那一刻静止。昏暗的灯光下,母亲辛勤地剥着玉米粒,而戴欣明趴在桌子上不知不觉睡着了。母子俩生活在贫困的巨大阴影下,日子过得艰难却坚韧。窗前那盆君子兰,在黯淡的生活中为戴欣明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戴欣明发愤图强读书,这段经历构成了他最初对于 “资源叠加态” 的认知 —— 他深刻地明白,即便资源有限,通过智慧巧妙地重组,也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就如同长白山天池,看似平静无波,却悄然汇聚着三江之水,最终奔腾而下,展现出磅礴的力量。同理,企业若能整合多元资源,如同天池汇聚水源一般,便能实现价值的飞跃与提升。
2. 枝干:渤海镇的启示
在那间弥漫着陈旧气息、灯光昏黄黯淡的小旅馆里,戴欣明经历了改变他认知的重要一刻。仙翁模样的老人手持火钳,在炽热的炭火上缓缓勾勒,转瞬之间,一个灵动鲜活的太极图便跃然于炭火之上。那流畅的线条,仿佛蕴含着宇宙间最质朴却又最深奥的动态平衡之理。戴欣明凝视着这一幕,内心猛地一颤,长久以来困扰他的诸多思绪瞬间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他仿佛看到世间万物皆在这一阴一阳的流转中,不断寻求着微妙而又关键的平衡。就如同在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里,企业面临着无数的变数与挑战,唯有牢牢把握动态平衡这一核心要义,才能在跌宕起伏的局势中找准前行的方向,不被浪潮淹没。
与此同时,松花江解冻的轰鸣声滚滚而来,那声响犹如大自然奏响的雄浑激昂的乐章,震撼人心。这声音传入戴欣明耳中,宛如一道智慧的闪电,让他瞬间领悟。他豁然开朗,意识到这解冻的轰鸣,不正像是在大声提醒着人们,要用心去听懂那些被忽视、被埋没的沉默声音吗?在商业领域,数据固然重要,它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真正的商业智慧,往往就如同这解冻的江水一般,隐藏在被大众忽略的民间智慧之中。这些看似平凡、不被重视的民间智慧,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与价值。不断地去发现那些被遗忘、被漠视的信息,将其转化为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这才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脱颖而出、制胜的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命理学的三元九运体系里,2024 年踏入了九紫离火运。离火在《易经》中象征着光明、智慧、变革等诸多积极且充满希望的寓意。刘伯温,这位历史上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曾留下诸多预言:离火运有种智慧,此人生喝着长白山水长大,虽然是北方人,但是人在南方,虽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其预言的神秘色彩依旧不减,仿若夜空中闪烁的神秘星辰,引人遐想。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这充满智慧与变革寓意的离火运开启之际,诸多事物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就像小旅馆中仙翁用火钳画出的太极图,松花江解冻的轰鸣声,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呼应着这个时代对智慧的热切呼唤,引领着人们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真理,在商业、生活等各个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而戴欣明在渤海镇的这段经历,恰似一颗关键的种子,在离火运的催化下,逐渐生根发芽,成长为他商业智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枝干。
3. 花果:深圳的绽放
在汴河书院讲授 “使能型管理” 时,戴欣明常常以自己当年借画具的经历作为生动的比喻。他向学生们强调,真正的赋能并非单纯地给予资源,而是要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创造资源的勇气与力量。就如同他在指导某濒危企业时,巧妙地通过激活甲方 “商誉重于短期利益” 的心理契约,成功实现了零延误交付的商业奇迹。这一实践成果,就像在贫瘠土地上绽放出的绚烂花朵,证明了他所倡导的理念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在深圳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戴欣明将从吉林市和渤海镇汲取的智慧与力量,充分运用并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商业理念与实践如同繁花盛开,结出累累硕果,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结语:火种与星辰
小旅馆主人转动火钳的瞬间,戴欣明仿佛看到了阴阳鱼首尾相衔所蕴含的深邃奥义:
阴阳互藏
黑鱼中的白点,宛如一个神秘的隐喻,象征着企业在看似显性的资源中,实则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性价值。这就如同长白山天池,表面平静无澜,实则在深处汇聚着三江的暗流,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企业若能洞察并挖掘出这些隐性价值,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超越常规的发展。(1985年提出“超常规”)
物极必反
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扩张至临界点,也就是阳极状态时,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及时启动 “闷养机制”,进入阴极状态。这就如同松花江在解冻之前,必须要经历漫长而严寒的冰封期,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企业在发展的高潮阶段,不能盲目冒进,而要懂得适时收敛、沉淀,为下一次的爆发做好充分准备,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动态平衡
太极图那独特的螺旋轨迹,不断地循环迭代,恰似商业周期波动中的弹性调节机制。在 2024 年离火运开启之时,戴欣明正是运用这一模型,精准地预判到了 “新机遇” 的到来。(2024 年 8 月的直播中,他成功预测 8 月是中国经济的谷底,9 月初是谷底的谷底,而这一预测在 9 月底便得到了验证。)在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里,企业唯有遵循动态平衡的原则,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与策略,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商海中稳健前行。
从吉林市龙潭区土城子供销社的玻璃罐,到渤海镇遗址的青铜箭镞,戴欣明始终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践行着一个质朴而深刻的真理:最珍贵的资源,往往隐藏在最平凡、最朴素的容器里。他将这些从生活点滴中领悟到的智慧,不断积累、沉淀,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实用的朴素商业文明哲学 ——《迭学》。这一理论体系,就像长白山的红松,既要深深扎根于冻土之中,汲取养分,稳固根基,又要让松塔里的种子随风远行,传播希望,开枝散叶。当戴欣明在阐释 “迭学” 理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意义非凡的夜晚 —— 小旅馆里昏黄的灯光,虽然微弱,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穿透岁月的迷雾,最终照亮了整个文明的星空,为无数在商业世界中探索前行的人指引着方向 。
戴欣明 壬寅年初七人日(2022年2月初七)
儿时春节,屋外鞭炮响,可算如愿以偿地放了鞭炮,但是这一天我突然长了十岁。
硫磺红纸泪始干:硫磺的味道,伴随着一地的鞭炮的红纸,至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我再也没有哭过。
鞭炮声声贫时小,屋外爆竹震耳聋。
哭喊赖皮放炮急,父劝母闷炕上坐。
棉袄顽童木然积,窗外寒意电光挫。
向天扭脖握拳摇,抽搐鼻涕瘫坐地。
娘泪不语爹起身,牵手推门硝烟至。
八百米路语丢失,欢快忧郁手套凉。
老师工资三十多,一毛十个震天雷。
儿狂爸慈落响快,硫磺红纸泪始干。
刹那冒长童年无,至此霜寒酷晒绝。
十爆苍穹天宫开,寒窗十载始福来。
注释:
牵手推门硝烟至:房间小的,爸爸可以一手牵着我,一手推开门,外面的鞭炮味道就来了。
八百米路语丢失:去吉林市二商店对过的吉华公司门前放鞭炮,这里距离儿时的家不足800米,一路上已经明白了一切,也没有说什么话。
欢快忧郁手套凉:心情非常欢快,也很快就忧郁起来了,手套虽然很厚,但是没有暖意。
一毛十个震天雷:父亲拿出一毛钱,给我买了十个电光炮,约4厘米长,约1厘米粗,放了很久,舍不得放,但还是很快放完了。
硫磺红纸泪始干:硫磺的味道,伴随着一地的鞭炮的红纸,至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我再也没有哭过。
寒窗十载:那时是小学五年,中学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