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化经典,戴欣明自2017年9月正式受邀参与景德镇战略升级以来,用超常规创新方法成就景德镇

中国著名战略定位策划机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项目盘活
戴欣明:“真定位”创立者、发明人,成功策划景德镇

特色案例推荐

动能智库-前海四季康养管理-戴欣明工作室新闻中心、特色案例、过往业绩
一部文化经典,戴欣明自2017年9月正式受邀参与景德镇战略升级以来,用超常规创新方法成就景德镇
2025-03-27

一部文化经典,戴欣明自2017年9月正式受邀参与景德镇战略升级以来,用超常规创新方法成就景德镇

  景德镇战略定位策划,陶瓷产业的迭代升级是戴欣明接到的最难的项目,没有之一。难度在于景德镇这个金字招牌新的使命,以及戴欣明作为中国著名战略定位策划家、著名财经评论家、投资家、哲学家、商务教父等金字招牌的维护。

  戴欣明自2017年9月正式受邀参与景德镇战略升级以来,以“超常规战略定位思维”为核心,通过“战略诊断-系统重构-动态迭代”三阶段推进,深度介入景德镇城市转型。其方法论融合“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迭学思想”及“523投资法则”,经过超1000多个工作日/人次。让大家都认为要把“手工陶瓷”发扬光大的时候,戴欣明毅然决然地认为,一定是大家的方向错了,坚定的提出,跳出“手工陶瓷”做“陶瓷文化”(也就是戴欣明在2001年提出的:“做什么,要做好,就要跳出什么”)。最终推动景德镇从传统产业基地跃升为全球陶瓷文化中心。以下结合具体实践与理论框架,解析其关键行动路径:

核心逻辑:

  从戴欣明接手之前的“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到后来,戴欣明工作室团队经历了超1000多个工作日/人次调研访谈等,提出“让景德镇重新回到世界的陶瓷中心”产业迭代升级逻辑,让坊间称为“磕碎遇到枕头”的佳话。为什么这样讲?戴欣明作为建言献策者,需要在当地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得到推进。而事实如此,这样的配合,为景德镇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17年12月第一次正式汇报中,全场鸦雀无声45分钟,从会展中心1600亩地块,跨越到整个景德镇“西镇”,再到古镇,再到“淘大小镇”。陶瓷产业迭代升级之路高歌猛进。在方案中,特别提到“博物馆群”,为景德镇未来申请非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战略诊断阶段(2017.9-2018.6):用“七合一法则”解构城市基因
  戴欣明团队通过“人文+社会学+经济学”多维交叉分析,重新定义景德镇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家战略融为一体:

人文基因挖掘
  发现“千年窑火不熄”的底层逻辑:从宋代青白瓷到明清御窑,景德镇始终是“技术扩散中心”(如元青花技术经波斯商人传播至欧洲)。
  提炼“匠从八方来”的开放基因:历史上景德镇吸纳全国30%的流动工匠,形成“技术共享池”,与当代“全球创意人才流动”趋势高度契合。

产业痛点诊断
  指出传统模式的两大矛盾:
  生产与消费脱节:陶瓷产值占GDP 40%,但文旅收入不足5%,产业结构失衡;
  文化价值未兑现:御窑遗址等文化资源停留在静态保护,未转化为产业动能。

战略定位验证
  运用“262实证分析法”:对200名景漂、60家陶企、20个国际案例进行深度调研,验证“文化驱动型城市转型”的可行性。

二、系统重构阶段(2018.7-2020.5):以“523法则”重塑战略框架
  基于诊断结论,戴欣明提出“战略定位占50%权重”的“523投资法则”,主导构建“国家试验区”顶层设计:

战略定位升维
  突破“陶瓷产业基地”的线性思维,提出“世界陶瓷文化中心”三维定位:
  文化根脉:以御窑遗址申遗为核心,构建陶瓷文明传承体系;
  产业引擎:打造“陶瓷+”产业链(文创、旅游、教育、科技);
全球节点:

  对接“一带一路”,建立国际陶瓷文化交流枢纽。

政策资本撬动
  设计“政策-资本-产业”联动模型:
  争取国家级试验区政策(2019年获批,获1032亿专项资金);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陶瓷产业发展改造。

空间载体创新
  陶溪川改造的“三步策略”:
  工业遗存活化:保留22栋老厂房,植入美术馆、创客空间等新功能;
  创意生态构建:建立“集市→孵化→品牌”培育链,年孵化项目超200个;
文化IP输出:开发“陶溪川”自有品牌,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戴欣明作为动能智库创始人、首席战略顾问,通过战略定位、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实践,助力景德镇从“陶瓷生产地”转型为“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其核心贡献如下:

一、战略定位:重塑城市发展逻辑,推动试验区获批
  戴欣明的创新思维在景德镇体现的淋漓尽致。戴欣明提出“跳出陶瓷做陶瓷”的超常规战略定位模式,突破传统陶瓷产业思维,挖掘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的底层逻辑,将城市定位从“手工业城市”升级为“世界陶瓷文化中心”。
  他主导制定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核心战略框架(2019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了“两地一中心”(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的分阶段目标(2025年建立保护传承与产业创新体系;2035年建成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这是全国唯一的文旅试验区。

二、产业融合:推动陶瓷“文旅化”转型,激活经济活力
  戴欣明设计“陶瓷产业价值链重构”方案,提出“产业需要文化创意化”理念,通过文旅项目将传统陶瓷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陶溪川文创园、民窑文化遗产活化等项目,将古窑、御窑等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景区,吸引数千名年轻创作者(“景漂”)聚集,形成“艺术之都”的新城市形象;
  策划《七十二道》文旅项目(2018年列为试验区重点项目),全景式呈现景德镇制瓷工艺,通过沉浸式演出《景德镇-中华瓷典》等载体,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IP,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消费的核心载体。

三、文化传承:挖掘民窑文化基因,构建保护与创新机制
  戴欣明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院长陈雨前等学者,系统梳理景德镇民窑文化的价值:

  定位民窑为“前工业时代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模式”,提炼其分工协作体系对当代产业的启示;
  推动民窑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与创新并重”的传承机制;
  参与制定《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将民窑文化纳入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提升其影响力。

四、理论与实践输出:形成可复制的“景德镇模式”
  事实上,戴欣明运用的是自创的《迭学》思想(动态迭代认知体系),将“真即权”理念融入文旅项目开发(如开封“宋代创意”项目),为试验区战略落地提供哲学基础。
其“景德镇模式”(文化基因解码+产业生态重塑+政策资本落地)被复制到泉州德化,2023年他以《以德化人,策马狂奔》为主题,助力德化构建“陶瓷+”新模式,强化“世界陶瓷之都”的文化内涵。

成果与影响
  戴欣明的战略方案直接推动景德镇获得国家级1000亿资金扶持,吸引投资聚焦文旅、创意设计等领域。成为中国文旅战略定位策划的新天花板。2023年,景德镇旅游收入较2017年增长230%以上,从单一陶瓷产区跃升为文旅经济标杆,成为“文化驱动城市转型”的全球样本。
  综上,戴欣明通过战略定位、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的系统实践,不仅成就了中国首个文旅试验区,更让景德镇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




推荐阅读

  • 动能智库 • 戴欣明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下载 公众微信订阅号
    中国最具人文特色的战略思想智库

  • 【酒肆街】小酒馆 订阅号

    扫描二维码下载,在移动中关注
    差别化味道是策划出来的,视为“发现味道”

收藏本站
   前期商务联系:
   深圳市总部办公室:0755-8242 1868  
   手机:186 8879 6913  王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