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梦境到鹏城开讲,戴欣明《迭学》的当代儒脉传承之路,2023年6月5日,六祖惠能说:你应该讲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岭南启幕:心性认知的当代回响
2025年7月的岭南,蝉鸣裹着热浪掠过珠江口。东莞的古榕树下,刚结束一场《迭学》讲学的戴欣明整理着竹简般的讲稿,窗外凤凰花正艳——这抹红,像极了七百年前惠州丰湖书院的书声,又似千年之前潮州韩江畔的文脉余温。自2023年起,这位被学界称为"当代儒者"的学者,已带着他的《迭学》走过东莞、惠州、潮州、肇庆、韶关、新兴、潮州凤凰山,《迭学》(用经)、(用道),注定载入文化史册的"闭馆开讲"。而故事的开端,要从一场跨越时空的梦境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德化梦境:三偈叩问的文明密码
2023年6月5日清晨6点06分,泉州德化的晨雾还未散尽。戴欣明在国恩寺山门前驻足,青石板上的露水浸湿了鞋尖。这座供奉六祖惠能真身的古刹,此刻正笼罩在一种奇异的静穆中。忽然,他恍惚看见山门缓缓开启,戴欣明从门内,即武则天御笔的匾额那个门走出来,门前涌出的不单是香火,而是一块鎏金匾额——"汴河书院"四个大字在晨光中流转,冒着金气,似有墨香氤氲,由小及大,越来越大,直到满屏。
转眼,戴欣明发现自己身着粗麻僧衣,眉眼间竟与六祖惠能有七分相似。一下子去到空中,回头看,刚刚站的位置变成了六祖惠能,六祖惠能信步朝着第一地牌坊走去。更奇的是,三声偈语破空而来:
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动能偈曰
身若菩提树,
明镜亦可台。
本来无根物,
上念空尘埃。”
注明:动能:戴欣明·七大山人”
那声音温和却有力,像是跨越千年的叮嘱。戴欣明欲问六祖惠能"讲学当讲何经",六祖却微笑摇头,只抬手指向东方——那里,晨雾中隐约可见东京汴梁城的轮廓,又似深圳湾的浪潮翻涌。
这场持续不过一刻钟的梦,成了戴欣明学术生涯的转折点。作为深耕经典四十余年的学者,他悟透神秀强调"渐修"的功夫论,惠能主张"顿悟"的本体论,而自己的偈语暗含"迭悟"之思——既非日日拂拭的机械重复,亦非全盘否定的虚空跳跃,而是如莲花出水般,在动态中完成认知的螺旋上升。正如其在《迭学》开篇所言:"真知不在新旧之辩,而在古今之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梦境到大幕:777昼夜的文明重构
2024年3月7日,戴欣明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第一条关于《迭学》的视频。此后一年间,他陆续推出800多条高质量视频。
"所谓'迭学',非叠床架屋之学,而是'迭代'之学——以经典为根,以当下为壤,让古人的智慧在今天的土壤里生根。"戴欣明望着镜头轻声说:"有些话,该说了。"
这些视频暗藏玄机——源自他在渤海国遗址的顿悟:1986年那个雪夜,长白山老者写下"鲲鹏翱翔"谶语时,曾指着遗址断壁上的七彩冰花说:"文明如龙脉,螺旋上升才是永恒"。如今,他将这种螺旋思维注入现代语境,构建起"渐悟为基、顿悟破局、迭悟升维"的三阶认知模型。
离火运来临,此人“喝着长白山的水长大,东北人在南方”,句句成为谶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三人座:一场关于"用经"的当代实验
2025年3月1日,深圳五洲宾馆首层咖啡厅,戴欣明的《迭学》"用经"讲座正式开讲。没有海报宣传,没有媒体报道,只有通过定向邀约而来的13位听众——有企业主、中学教师、非遗传承人,投资人。
"今日我们不讲'四书五经'的注释,只论一事:经典如何回答今天的困惑?"戴欣明的开场白简短如偈。第一个发言的是做跨境电商的林女士,她的问题直白:"《孙子兵法》里的'知己知彼',在跨境直播中怎么用?"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翻开《传习录》:"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直播间的流量焦虑,何尝不是'心中贼'?"话音未落,茶农老陈接话:"我家祖辈种单丛,从前只懂'看天吃饭',现在学了《齐民要术》里的'顺天时,量地利',才知道要给茶树做'生长日记'......"
这场持续两个小时的讲座,没有PPT,没有学术术语,只有不断的追问与回应。结束时,有人轻声说:"原来经典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用'的。"这句话恰好点中了"迭学"的核心——所谓"用经",是将经典从"知识载体"转化为"生活算法",正如其提出的"认知叠加态"理论:每个时代的问题,都是古老智慧的镜像投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儒脉新章:从神秀到惠能的螺旋跃迁
站在2025年的盛夏回望,戴欣明的讲学轨迹恰似一条隐秘的文脉:从东莞的可园到惠州的小金山,从潮州的韩祠到深圳罗湖区,这些地点串起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东方智慧的螺旋上升轨迹。而那场泉州德化的梦境,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三重唱和:
神秀的"渐修之问":
对应着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如《论语》"学而时习之"的日课精神。
惠能的"顿悟之答":
昭示着突破性认知的可能,如《坛经》"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直指本心。
戴欣明的"迭悟之思":
则构建起动态演化的认知框架,如《迭学》"万学归一,万学迭一"的整合逻辑。
这种三位一体的思想架构,在2024年、2025年汴河书院的"万学归一"论坛上得到具象化呈现。当时戴欣明将《论语》"君子和而不同"与量子纠缠理论并置讲解,提出"差异即动能"的命题——正如六祖强调"在世间",他主张"真理在碰撞中显形"。这种思维方式,既延续了禅宗"不立文字"的实证精神,又融合了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万学迭一:文明基因的当代重组
当戴欣明在深圳五洲宾馆讲述"用经"要义时,窗外的深圳湾正泛起粼粼波光。这让他想起1986年冬夜在长白山渤海国旅馆火塘边的预言:那位神秘老者用炭灰画出的太极图,暗合了他后来提出的"认知螺旋"模型——"阴鱼是传统,阳鱼是现代,太极眼就是当下"。
如今,《迭学》已形成独特的"三用法则":
1. 以古鉴今:将《孙子兵法》的"奇正相生"转化为商业竞争策略,如某科技公司通过"虚实相生"战术实现市场份额翻倍。
2. 以今释古:用大数据验证《黄帝内经》的"治未病"理念,构建健康管理双螺旋模型。
3. 古今共生:在深圳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植入《周礼》"匠人营国"思想,形成历史街区"数字营造"新模式
这种"万学迭一"的实践,在2017、2018、2019年景德镇文旅战略定位策划中,2019年开封文旅战略定位策划中达到新高度,打造出中国第一个文旅试验区。正如戴欣明所言:"真正的文明传承,不是复制文物,而是激活基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语:文明螺旋中的迭学之光
2023年6月5日,到今天,从梦境到大幕:777昼夜的文明重构。
从泉州梦境到深圳讲坛,戴欣明的学术实践勾勒出文明传承的新轨迹。其"万学迭一"理论,既是对朱熹"格物致知"的超越,也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东方回应。当13人围坐圆桌探讨《论语》与元宇宙的对话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重组,更是文明基因在数字时代的重新编码。这种编码,或许正是应对文明断层危机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