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泰学”与戴欣明“迭学”比较分析,曾仕强“泰学”与戴欣明“迭学”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传承与认知实践创新的两条路径
一、理论根基与核心思想
1. 泰学:儒家伦理与易经智慧的现代转化
理论根基:
以《易经》《道德经》《论语》为核心,融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体系,强调“学做人,为家国”的育人目标。
核心思想:
主张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经典诵读、礼仪实践)培养“中国式文化传承人才”,注重道德内化与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例如,泰学学校通过“六斤米”课程让学生体验孝道,将经典智慧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
2. 迭学:禅宗心性与实用主义的动态融合
理论根基:
以禅宗“明心见性”为哲学内核,结合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提出“明心见用”的认知迭代模型,强调“真即权”(真理即实践效能)的转化逻辑。
核心思想:
主张通过“渐悟-顿悟-迭悟”的认知升级路径,将心性觉悟转化为商业决策与组织管理效能。例如,戴欣明在文旅项目中通过“心性认知重构”设计高溢价消费场景,实现文化价值商业化。
二、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1. 泰学的“831”课程体系
结构:
必修课(8门):经典篇目、君子礼仪、孝老爱亲等,覆盖传统文化核心要素。
选修课(3类):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定向培养。
实践课(1个目标):通过劳动、科学等板块实现知行合一。
特点:学科全覆盖、学段贯通,例如将《易经》思维融入编程教学,通过“口香糖开椰子”实验阐释“柔弱胜刚强”。
2. 迭学的“三阶认知迭代”
路径:
渐悟:积累历史经验(如儒家经世理念)。
顿悟:灵感突破(如逆向设计商业模式)。
迭悟:持续实践优化(如动态调整组织策略)。
工具:
动能合一:战略目标与心性认知统一(如企业利润增长与员工幸福感协同)。
叠加学习法:跨学科知识融合(如将心理学与商业逻辑结合设计营销策略)。
三、应用场景与效能转化
1. 泰学的教育实践
成效: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疯狂的交换”活动培养抗挫力,通过“寻访百年老店”理解诚信价值。
文化传承:校园天文馆、百草园等场景化教学,使传统文化具象化。
局限:过度依赖经典文本,现代科技融合深度不足(如编程课程仍以基础技能为主)。
2. 迭学的商业与社会治理
成效:
商业创新:景德镇文旅项目通过“心性明觉”提炼陶瓷文化精神,设计高附加值产品。
组织管理:某濒危企业通过“心理契约重构”实现扭亏为盈,激活团队效能。
局限:对执行者心性觉悟要求高,基层员工易因认知差距导致策略脱节。
四、哲学视角与文化定位
维度——泰学:
哲学渊源:儒家伦理(《易经》《论语》)
价值导向:道德内化→社会责任→家国情怀
文化定位: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
终极目标: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维度——迭学
哲学渊源:禅宗心性论+实用主义哲学
价值导向:认知升级→效能转化→实践验证
文化定位:东方心法与西方工具的跨界融合
终极目标:实现“文化价值→商业竞争力”转化
维度 |
泰学 |
迭学 |
哲学渊源 |
儒家伦理(《易经》《论语》) |
禅宗心性论+实用主义哲学 |
价值导向 |
道德内化→社会责任→家国情怀 |
认知升级→效能转化→实践验证 |
文化定位 |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 |
东方心法与西方工具的跨界融合 |
终极目标 |
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实现“文化价值→商业竞争力”转化 |
-
互补性与局限性
互补性:
泰学可为迭学提供文化根基(如用《易经》思维优化商业决策模型)。
迭学可为泰学注入动态实践机制(如将“孝道”转化为家庭关系管理工具)。
局限性:
泰学易陷入“复古主义”,缺乏对现代性问题的回应。
迭学可能因过度强调“心性决定论”而忽视制度性约束。
结语
曾仕强“泰学”与戴欣明“迭学”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传承与认知实践创新的两条路径。泰学如静水深流,以经典为锚点构建文化认同;迭学不单以经典为锚点,特别强调“万学迭一”,似湍流激荡,以动态迭代突破认知边界。二者共同构成中国本土化理论探索的“阴阳两极”,其融合或将成为应对复杂时代挑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