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多读书”当口号,反而觉得“会筛书”才是迭学的第一步,藏在书页里的迭学修行,读书不是为了“记”而读,而是为了“化”:迭学从来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不过是像戴欣明那样,带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去积累——知道自己有什么,所以能快速过滤掉冗余的信息
戴欣明常说,人这一辈子的读书与做事,像极了一日三餐——你不会在吃下一碗米饭、一碟青菜时,立刻看见身体长高了几寸、力气多了几分,但那些对的食材,会悄悄化作骨骼里的钙、血液里的养分,在看不见的地方滋养着你;可若误食了变质的食物,上吐下泻的难受劲儿,却会立刻给你教训。这便是他“迭学思维”最朴素的起点,而2000年那个泡在深圳市图书馆的日子,把这份朴素的道理,活成了一场生动的认知迭代。
那时候的戴欣明,早已在管理实践里摸爬滚打了数年,心里装着无数企业经营的疑问,也攒下了初具规模的知识框架。那天他一进图书馆,便像走进了自己的“认知粮仓”——目标明确,不贪多,只找“对味”的。2000年,别人一天能读三五本已是极限,他却能翻完一千多本,不是走马观花地凑数,而是带着“筛选”的清醒:990多本书,内容大多在他已有的知识边界内,像是遇见了老熟人,聊上几句便知深浅,不用耗费过多精力;真正让他驻足的,是剩下那不到10本“超纲”的书——可能是某本冷门的管理案例集,或是某篇融合了东方哲学的组织研究,这些书里的观点,恰好戳中他当下的认知卡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此前没看清的门。
他不把“多读书”当口号,反而觉得“会筛书”才是迭学的第一步。那些在知识范围内的书,不是白读的——它们像是给已有的认知“扫灰”,巩固了基础,还能在不同书籍的交叉印证里,发现此前忽略的细节;而那几本“超纲”的书,就是迭学里的“关键养分”,能推着他的知识边界往外扩一点。就像吃饭时,日常的粥饭保证不饿,偶尔的山珍海味却能让味蕾记住新的滋味,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食材,便知道该怎么消化。
后来有人问他,读那么多书,记不住怎么办?戴欣明笑了,说他从不是为了“记”而读,而是为了“化”。他会把书里的观点、案例,揉进自己做过的管理项目里,变成一个个能讲给别人听的故事:比如讲某家企业的转型,会提到某本书里的“动态资源配置”,再结合自己帮企业扭亏的经历,让抽象的理论有了温度;聊到团队管理,又会把图书馆里看到的“心理赋能”观点,和自己后来设计的“五维心理雷达图”结合,说清怎么从“管”到“激活”。那些读过的书,没有变成书架上的摆设,而是成了故事里的血肉,让听的人能懂,也让他自己的认知,在“读—做—讲”的循环里,又多了一次迭代。
其实迭学从来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不过是像戴欣明那样,带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去积累——知道自己有什么,所以能快速过滤掉冗余的信息;明白自己缺什么,所以能抓住那关键的“10本书”;更懂得把每一次阅读、每一件事,都变成滋养自己的“餐食”,对的就吸收,错的就警惕。那些看似“不显现”的作用,终会在某一天,变成你解决问题时的灵感,变成你认知升级时的台阶。就像他常说的:“迭代不是突然的飞跃,是你每一次翻书、每一次做事时,悄悄为自己攒下的力气——今天吃对的那口饭,明天就会变成你往上走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