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明提出:科学的尽头是迭学
打开手机,软件提示 “版本更新”;翻开错题本,我们用红笔修正答案 —— 生活里处处藏着 “迭代” 的影子。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科学史便会发现,人类探索世界的旅程,从来不是一条直奔终点的直线,而是一场持续迭代的远征。所谓 “科学的尽头”,并非某个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以 “迭代” 为核心的 “迭学”,它是科学发展的底色,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永恒逻辑。
迭学的核心,是 “在修正中靠近真相”。回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恰似一部不断更新的 “说明书”。古希腊时,托勒密提出 “地心说”,用本轮和均轮解释日月星辰的运动,这是人类基于肉眼观测的 “1.0 版本”。可当伽利略用望远镜看到木星的卫星时,“地心说” 的漏洞暴露了。哥白尼随之提出 “日心说”,将认知升级到 “2.0 版本”,却仍保留着 “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的局限。后来开普勒以第谷的观测数据为依据,提出 “椭圆轨道定律”,让宇宙认知迈入 “3.0 版本”;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又用数学公式统一了天地运动,打造出 “4.0 版本” 的经典力学体系。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打破 “绝对时空” 的束缚,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才又向前跨了一大步。每一次迭代,都不是推翻过去,而是带着前人的合理内核,向着真相再迈近一寸。
在生命科学领域,迭学的轨迹同样清晰。19 世纪前,“神创论” 认为生命是上帝一次性创造的,这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初步想象。达尔文随 “贝格尔号” 环球航行,观察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雀鸟喙形差异,提出 “自然选择” 学说,将生命认知带入 “1.0 时代”。可他无法解释 “遗传变异的本质”,直到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 “基因”,摩尔根用果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生命认知升级到 “2.0 时代”。20 世纪 50 年代,沃森和克里克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从分子层面揭开遗传的秘密,让认知进入 “3.0 时代”。如今,基因编辑技术、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又在修正 “基因决定一切” 的片面性 —— 生命的故事,仍在迭代中不断丰富。
当代科学前沿,更离不开迭学的支撑。人工智能从 “只会下棋的程序”,到能写诗、聊天的大模型,背后是算法的一次次优化、数据的一遍遍训练;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家的气候模型从 “简单能量平衡”,迭代到包含大气、海洋、碳循环的 “地球系统模式”,预测精度不断提升。这些突破都在证明:科学无法一蹴而就,唯有在 “提出假说 — 实验验证 — 修正完善” 的循环中,才能突破认知的边界。
其实,迭学不仅是科学的逻辑,更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学习中,我们通过一次次错题复盘提升成绩;社会发展中,政策通过一次次试点调整变得更完善。科学的尽头是迭学,不是说科学会止步于某个 “迭代理论”,而是告诉我们:探索永无止境,重要的是保持 “接受不完美、持续优化” 的勇气。正如宇宙没有尽头,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也永远在迭代的路上。
其实,迭学不仅是科学的逻辑,更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学习中,我们通过一次次错题复盘提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