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居功自傲”的合伙人怎么办?从年羹尧到当代合伙人:基于《迭学》“用经” 的价值认知迭代与时间价值重构
摘要
本文以雍正朝年羹尧案为历史镜鉴,结合戴欣明商业实践中的合伙人案例,基于《迭学》“用经” 理论框架,剖析 “居功自傲” 现象的本质 —— 即个体对 “时间价值属性” 的误判与 “自身价值定位” 的认知停滞。研究发现,无论是传统场域的年羹尧,还是现代商业场景的合伙人,其价值危机的核心均在于混淆 “基础时间投入” 与 “智慧价值创造”、误将 “平台赋能” 等同于 “个体不可替代性”。
《迭学》的 “迭代认知” 与 “用经” 的 “价值匹配” 理论,为解决这一跨时空的人性与组织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通过动态校准时间价值属性、构建认知迭代机制,实现个体价值与系统需求的协同,避免因价值错位导致的组织损耗与个体陨落。
引言
雍正三年(1725 年),曾平定西北、被誉为 “西北柱石” 的川陕总督年羹尧,从 “一等公” 沦为 “九十二条大罪” 的阶下囚,最终被赐自缢。这一历史事件并非简单的 “功高震主”,而是传统生态中 “用人者” 与 “被用者” 价值认知失衡的典型样本。时隔三百年,现代商业世界的合伙人关系中,类似场景反复上演:部分跟随 “大咖” 多年的合作者,因长期参与核心事务,逐渐将 “时间积累” 等同于 “智慧能力”,将 “平台赋予的机会” 误判为 “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最终因居功自傲导致合作破裂。
戴欣明创立的《迭学》与 “用经” 理论,正是对这一跨时空命题的回应。《迭学》以 “动态迭代” 为核心,强调认知需与系统需求同步升级;“用经” 则聚焦 “用人之道”,主张 “价值匹配” 是维持合作的底层逻辑。本文通过历史案例与当代实践的双向印证,揭示 “居功自傲” 的深层机理,并基于《迭学》“用经” 提出时间价值重构与认知校准的路径,为组织管理与个体成长提供哲理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思考。
一、历史镜鉴:年羹尧案中的价值错位与时间属性误判
年羹尧的崛起与陨落,本质是其对 “自身价值来源” 与 “时间价值属性” 的双重误判。雍正对年羹尧的 “用”,始终基于 “阶段性系统需求”;而年羹尧却将 “阶段性的时间贡献”,错化为 “永恒的智慧资本”,最终陷入价值认知的深渊。
(一)雍正的 “用”:基于系统危机的 “时间价值雇佣”
康熙末年,西北准噶尔部叛乱,雍正登基后面临 “边疆不稳、皇权未固” 的系统危机。此时的年羹尧,凭借其军事才能与多年西北任职的经验,成为雍正解决这一危机的 “关键组件”。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与封赏,本质是 “系统构建者” 对 “核心组件” 的 “时间价值采购”—— 采购的是年羹尧 “平定叛乱所需的时间”“稳定西北所需的经验”,而非其 “超越系统的个人智慧”。
从史料可见,雍正初年对年羹尧的朱批中,多次出现 “朕实不知如何疼你”“你是朕的恩人” 等表述,这并非对年羹尧 “个人价值” 的绝对认可,而是对其 “在特定时间内解决系统危机” 的阶段性肯定。此时的年羹尧,其价值核心是 “时间的功能性”—— 即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而非 “智慧的创造性”—— 即 “为系统提供增量价值”。
(二)年羹尧的 “傲”:将 “阶段性时间价值” 误判为 “永恒智慧资本”
随着西北战事平定,雍正的系统危机解除,对年羹尧的 “时间价值需求” 从 “紧急采购” 转为 “常规维护”。但年羹尧却未感知到系统需求的变化,反而将 “阶段性的时间贡献” 等同于 “自身的智慧能力”,陷入三重认知误区:
混淆 “平台赋能” 与 “个体能力”:年羹尧在西北的权力(如节制川陕甘三省军政、任免地方官员),是雍正为解决系统危机赋予的 “平台权限”,而非其 “个人智慧带来的固有权力”。但年羹尧却将 “平台赋予的决策权”,错化为 “自身智慧的延伸”,甚至出现 “御前失仪”“见君不拜” 等行为,挑战 “系统构建者” 的权威。
误读 “时间积累” 与 “智慧成长”:年羹尧跟随雍正多年,其 “时间积累” 本应转化为 “对系统规则的理解”,但他却将 “时间长度” 等同于 “智慧深度”,认为 “跟随时间久 = 能力超群”。例如,他在奏折中直言 “臣所辖官员,皆臣一手提拔”,将 “平台赋予的人事权” 当成 “个人的识人智慧”,忽视了雍正对其人事权的底层授权。
否定 “系统迭代” 与 “价值重构”:雍正平定西北后,系统需求从 “军事平叛” 转向 “吏治整顿”,年羹尧的 “军事时间价值” 已不匹配新的系统需求。但年羹尧拒绝调整自身价值定位,反而通过 “贪腐受贿”“结党营私” 等行为,试图维持 “超越系统的价值地位”,最终触碰雍正的 “系统安全红线”。
雍正三年,雍正下旨列举年羹尧 “九十二条大罪”,核心并非 “功高震主”,而是 “价值错位”—— 年羹尧的 “自我价值认知” 与 “系统对其的价值定位” 已完全背离。赐死年羹尧,本质是 “系统构建者” 对 “价值失配组件” 的清除,避免其对整个系统造成损耗。
二、当代印证:戴欣明合伙人案例中的时间价值异化与认知停滞
戴欣明商业实践中的合伙人案例,是年羹尧现象在现代商业场景的复刻。该合伙人因长期参与 “背对背分析” 等核心事务,将 “被赋能的时间窗口” 误判为 “自身的智慧输出”,最终因认知停滞导致合伙人丢掉合作机会。这一案例精准印证了 “时间价值属性误判” 是当代合伙人关系危机的核心诱因。
(一)“背对背分析”:平台赋予的 “时间价值窗口”
在戴欣明的项目运作中,“背对背分析” 是核心环节 —— 针对新业务,团队成员需独立完成分析,再进行汇总讨论。为培养合伙人,戴欣明长期坚持 “让合伙人先说,自己后补充” 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本质,是戴欣明为合伙人搭建的 “价值展示平台”:通过 “先发言的时间窗口”,让合伙人获得 “表达机会”“被认可的可能”,本质是 “平台对合伙人的时间价值赋能”。
从操作细节可见,戴欣明的 “后补充” 并非 “无准备的附和”,而是基于对项目全局的把控,对合伙人的分析进行 “补位、修正、升华”。例如,某商业地产项目分析中,合伙人提出 “聚焦刚需客群” 的结论,戴欣明补充 “需结合区域产业人口结构,排除短期流动客群,锁定本地就业家庭”—— 这一补充让分析从 “表层判断” 转为 “落地可行的策略”。此时,合伙人的 “分析价值”,依赖于戴欣明的 “底层框架支撑”,其 “时间投入” 属于 “被赋能的基础时间”,而非 “独立创造的智慧时间”。
(二)认知异化:从 “时间窗口” 到 “能力幻觉” 的跃迁
随着合作深入,合伙人逐渐将 “平台赋予的时间窗口” 误判为 “自身的智慧能力”,陷入与年羹尧相似的认知误区:
将 “发言机会” 等同于 “智慧输出”:合伙人认为 “自己先发言,且被团队认可” 是 “自身分析能力超群”,忽视了戴欣明 “后补充” 对其结论的 “合法性背书”。例如,在多次项目复盘后,合伙人公开表示 “若不是我先提出方向,项目不会这么顺利”,完全忽视戴欣明对方向的修正价值。
将 “时间积累” 等同于 “不可替代性”:合伙人跟随戴欣明多年,认为 “自己参与的项目多 = 对团队不可或缺”,甚至在团队会议中要求 “核心决策需经自己同意”。但在某文旅项目中,戴欣明因紧急情况 “先发言”,直接给出 “结合在地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 的核心策略,且涵盖客群定位、运营模式、风险控制等全维度 —— 此时,合伙人发现自己 “无话可说”,其 “不可替代性” 的幻觉被打破。
拒绝 “认知校准”:从 “敲打无效” 到 “丢掉合作机会”:戴欣明察觉合伙人的认知错位后,通过 “项目复盘时指出分析漏洞”“单独沟通时强调团队协作” 等方式进行 “认知敲打”,但合伙人如年羹尧般 “听不进去”,甚至认为戴欣明 “打压自己”。最终,戴欣明不得不终止合作 —— 这一结果,与雍正赐死年羹尧的逻辑一致:当个体的 “价值认知” 与系统需求完全背离,清除 “失配组件” 是避免系统更大损耗的必然选择。
三、理论解构:《迭学》与 “用经” 对价值认知的迭代重构
年羹尧案与戴欣明合伙人案例,虽处于不同时空,但本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个体对 “时间价值属性” 的误判与 “认知迭代的停滞”。戴欣明创立的《迭学》与 “用经” 理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回应 —— 通过 “迭代认知” 重构价值判断,通过 “用经” 实现个体与系统的价值匹配。
(一)《迭学》:认知迭代是破解 “居功自傲” 的核心钥匙
《迭学》的核心命题是 “动态认知”—— 个体的认知需与系统需求、环境变化同步迭代,否则将陷入 “认知停滞”,最终导致价值失配。针对 “居功自傲” 现象,《迭学》提出 “三重迭代” 路径:
价值来源迭代:认清 “自身价值” 的核心来源 —— 是 “平台赋能” 还是 “独立创造”。年羹尧需认清 “自己的价值来自雍正的系统需求”,合伙人需认清 “自己的价值来自戴欣明的框架支撑”,而非 “自身不可替代的智慧”。
时间属性迭代:区分 “基础时间” 与 “智慧时间”——“基础时间” 是 “简单投入的劳动时间”,“智慧时间” 是 “能为系统创造增量价值的创造性时间”。年羹尧的 “军事时间” 在平叛后转为 “基础时间”,合伙人的 “分析时间” 在戴欣明先发言时暴露为 “基础时间”,均需通过迭代认知,从 “基础时间投入” 转向 “智慧时间创造”。
角色定位迭代:明确 “自身在系统中的角色”—— 是 “系统组件” 还是 “系统构建者”。年羹尧是雍正皇权系统的 “军事组件”,合伙人是戴欣明商业系统的 “执行组件”,均需接受 “组件的价值随系统需求变化而调整”,而非试图超越角色,成为 “系统核心”。
戴欣明提出的 “三句话判断人”,正是《迭学》认知迭代的实践应用 —— 通过 “三句话” 快速判断个体的 “价值认知是否迭代”“时间属性是否清晰”“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从而预判其在系统中的适配性。这一能力的本质,是对 “人性认知规律” 的精准把握,避免因个体认知停滞导致的系统损耗。
(二)“用经”:价值匹配是维持合作的底层逻辑
“用经” 是《迭学》在 “用人领域” 的延伸,核心是 “以系统需求为核心,实现个体价值与系统需求的动态匹配”。针对 “用人者” 与 “被用者” 的关系,“用经” 提出 “双重匹配” 原则:
阶段性匹配:根据系统不同阶段的需求,匹配个体的 “阶段性价值”。雍正在平叛阶段,匹配年羹尧的 “军事价值”;在吏治阶段,需匹配 “吏治人才” 的价值,年羹尧因无法提供新价值而被淘汰。戴欣明在合伙人培养阶段,匹配其 “学习价值”;在项目攻坚阶段,需匹配其 “创造价值”,合伙人因无法提供创造价值而被终止合作 —— 这一过程,是 “用经” 对 “阶段性价值匹配” 的严格执行。
认知匹配:要求个体的 “价值认知” 与系统需求同步。“用经” 主张 “用人者需主动校准被用者的认知”,如雍正曾多次通过朱批提醒年羹尧 “切勿恃功自傲”,戴欣明多次敲打合伙人 “认清团队协作本质”;同时,“被用者需主动迭代认知”,若拒绝认知校准,如年羹尧、戴欣明的合伙人,则必然导致价值失配,最终被系统淘汰。
“用经” 还提出 “时间价值系数” 概念 —— 个体的 “时间价值”=“时间投入量”ד认知迭代度”ד系统适配度”。年羹尧的 “时间投入量” 高,但 “认知迭代度” 为负(拒绝调整认知)、“系统适配度” 低(与雍正吏治需求背离),故 “时间价值系数” 为负,最终被清除;戴欣明的合伙人 “时间投入量” 高,但 “认知迭代度” 低(停滞于能力幻觉)、“系统适配度” 低(与项目攻坚需求背离),故 “时间价值系数” 趋近于零,合作必然破裂。
四、实践路径:基于 “迭学 - 用经” 的价值校准与认知升级
无论是传统场域,还是现代商业世界,“居功自傲” 导致的价值危机均可通过《迭学》“用经” 的实践路径化解。从 “用人者” 与 “被用者” 双重视角,可构建 “价值校准 - 认知迭代 - 系统协同” 的闭环机制。
(一)用人者:构建 “动态价值校准系统”
基于 “用经” 的 “价值匹配” 原则,用人者需建立 “全周期价值校准机制”,避免个体价值错位:
需求明确机制:在合作初期,明确 “系统阶段性需求” 与 “个体价值定位”。如戴欣明在合伙人入职时,需明确 “你当前的价值是学习与执行,未来需成长为能独立创造策略的核心”,而非模糊其价值定位。
价值评估机制:定期(如季度、项目复盘后)评估个体的 “时间价值属性”—— 是 “基础时间” 还是 “智慧时间”。如通过 “戴欣明先发言” 的场景,测试合伙人的 “独立创造能力”,避免其陷入 “能力幻觉”。
认知敲打机制:当发现个体认知错位时,需及时 “敲打”,且 “敲打” 需基于事实,而非主观判断。如戴欣明可在项目复盘时,对比 “合伙人的分析” 与 “最终落地结果”,指出其分析中的漏洞,让认知校准有事实支撑。
(二)被用者:践行 “认知迭代三步法”
基于《迭学》的 “动态认知” 原则,被用者需主动迭代认知,避免陷入 “居功自傲” 的陷阱:
价值溯源:定期反思 “自身价值的核心来源”—— 是 “平台赋能” 还是 “独立创造”。如合伙人可反问自己:“若没有戴欣明的框架支撑,我的分析是否能落地?” 年羹尧可反问自己:“若没有雍正的授权,我的权力是否存在?”
时间归因:区分 “自己的时间投入” 是 “基础时间” 还是 “智慧时间”—— 若自己的工作可被他人替代,或依赖他人的底层支撑,则为 “基础时间”,需通过学习升级为 “智慧时间”。
角色认知:明确 “自身在系统中的角色”,接受 “角色随系统需求变化而调整”。如年羹尧在平叛后,需从 “军事将领” 转向 “地方官员”,合伙人在团队成长后,需从 “执行者” 转向 “创造者”,而非固守原有角色。
结论
年羹尧的陨落与戴欣明的合伙人丢掉合作机会,是跨时空的 “价值认知悲剧”—— 两者均因混淆 “时间价值属性”、停滞 “认知迭代”,最终从 “系统核心组件” 沦为 “系统损耗源”。戴欣明创立的《迭学》与 “用经” 理论,为破解这一悲剧提供了哲理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方案:《迭学》的 “动态认知” 要求个体与系统同步迭代,“用经” 的 “价值匹配” 要求个体与系统需求协同。
在当代商业世界,“时间价值” 已成为衡量个体与组织关系的核心标尺 —— 只有认清 “基础时间” 与 “智慧时间” 的差异、明确 “平台赋能” 与 “个体创造” 的边界、保持 “认知迭代” 与 “系统需求” 的同步,才能避免 “居功自傲” 的陷阱,实现个体与组织的长期共生。正如戴欣明所言:“看懂别人不难,难的是看懂自己;认识别人不难,难的是认识自己的价值来源。”《迭学》“用经” 的本质,正是教会个体与组织 “看懂自己、认识价值”,在动态迭代中实现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