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明与中小民企的 “迭代成长” 之路:28 载实践铸就生存智慧
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无数实践者探索着适配国情的成长路径。戴欣明深耕 30 余年,从 1995 年创立 “迭代升级” 模式,到 2023 年凝练形成 “迭学”,以时间为轴、以实践为基,为千万中小民企搭建起 “不冒进、能落地、可持久” 的发展框架,成为助力中小企业穿越周期的宝贵经验。
回溯其探索起点,1993 年的投资失利让戴欣明在困境中探寻出路。1994 年,他亲手组装电脑开展设计工作,从 DOS 系统下的数字化仪画图,到 Windows 版本 CAD 的技术迭代,“小步优化、即时适配” 的技术逻辑,让他读懂中小组织成长的关键 —— 脱离能力边界的跳跃易致风险,立足现有基础的渐进改进才是破局之道。这一从技术实践中提炼的认知,成为 “迭代升级” 模式的思想源头,也为后续理论构建埋下伏笔。
1995 年,戴欣明将 “迭代升级” 思路应用于深圳市华南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实战,在推动企业稳健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一手经验。2001 年,随着托管工程企业、顾问开发企业的实践深入,他正式提出 “动能型管理”,将 1994 年的技术迭代经验升华为组织管理逻辑。这种管理模式聚焦 “持续迭代的持久力”,强调所有改进需围绕 “组织现有能力” 展开,避免中小民企陷入 “为转型而转型” 的困境 —— 不盲目追逐陌生领域,而是通过优化流程、改进产品细节等小周期迭代,逐步积累能力,让 “升级” 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一理论的成型,让 “迭代升级” 从实践经验走向体系化框架。
2015 年,当 “转型升级” 成为商界热词,戴欣明在各类论坛中发出清醒之声:“对绝大多数中小民企,只能是迭代升级,而非转型升级。” 这番判断直指中小民企生存现实 —— 资源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它们,若未做精主营业务便盲目跨界,易陷入 “丢存量、无增量” 的被动局面。他明确界定 “迭代升级” 与 “转型升级” 的适用边界:大型企业、央企可依托资源探索跨界创新,而中小民企的核心使命是 “活下来、活得好”,需以 “深耕主业” 为锚,通过年轮式的能力积累实现稳健成长。这一战略洞察,为当时陷入转型焦虑的中小民企指明了方向。
时光流转至 2023 年,历经 28 年实践打磨,戴欣明将 “迭代升级” 的理念与经验凝练为 “迭学”,让这一模式从 “方法论” 升华为 “思想体系”。从 1995 年模式创立到 2023 年 “迭学” 诞生,28 载的坚守与迭代,核心始终围绕 “问题导向”“能力适配”“务实守拙” 三大原则 —— 以现实问题为起点,以能力匹配为前提,以深耕主业为路径。
如今,“迭代升级” 模式已成为众多中小民企的生存指南。它告诉企业,无需焦虑于规模短板,不必盲从跨界热潮,只要守住主业、持续改进,每一次微小迭代都是向 “强” 迈进的基石。戴欣明用 28 年实践证明,中小民企的成长不是 “跨越式突变”,而是 “渐进式进化”;“迭代升级” 不仅是一套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扎根现实、步步为营的商业智慧,为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