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哲人时,常被其思辨的深邃裹挟,仿佛置身晨雾中的山林,每一步都踩着对世界的追问;又见乐者时,却被其鲜活的暖意包围,恰似午后洒在窗台的阳光,每一缕都裹着对生活的热忱。而当这两种感受交织,一个疑问便自然浮现:阳光是无私的吗?
有人说,阳光定然是无私的。你看它从未挑拣照耀的对象——洒向江河时,让粼粼波光载着渔歌漫向远方;落在丛山峻岭间,让青枝绿叶捧着晨露滋养生灵;即便对墙角的苔藓、石缝里的野草,它也毫无保留,把细碎的暖意揉进每一寸肌理。亿万年里,它不因“高贵”而多予,不因“卑微”而少给,只是循着自然的节律,公平地将光与热撒向宇宙间需要它的一切,像一位沉默却尽责的守护者。
也有人说,阳光分明是自私的。你看极地的长夜裹着冰原,半年都盼不到一丝阳光的踪迹;深巷里的老房背着光,窗台的花盆总比别处的矮一截;有人在庭院里晒着被褥,闻着阳光的味道笑出声,有人却困在阴湿的地下室,连“晒晒太阳”都成了奢侈的念想。这般“有人得见,有人不得见”的事实,又怎能说它无私?
可细想便知,这两种观点本无对错——前者是站在宇宙学、物理学的视角,看阳光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后者是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感怀阳光与自身生活的关联。而一个人如何看待阳光,恰恰藏着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核心便在于思想的维度,这维度又有三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德道之人的阳光,如乐者般自带暖意,是一种“自律的教法”。这类人懂“礼乐之道”——或许是承袭周礼的规整,或许是让周礼在当代再生,本质上是对“自我定位”的清醒认知:他们清楚“自己是谁”(是传递暖意的人),“从哪里来”(从对“善”的坚守中来),“要去哪里”(去往让身边人更温暖的方向),也明白“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比如看见老人提着重物,会主动上前搭把手;路过街角的流浪猫,会放下一把猫粮;哪怕自己身处阴云里,也会试着给别人递去一把伞。他们以这样的自律践行“乐者”的初心,让自身成为一束移动的阳光,走到哪里,就把暖意带到哪里。
第二种是心里的阳光,如哲人般穿透时空,无关外界是否有光。这种阳光不依赖天气,不依附环境,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通透与豁达。就像王羲之等哲人,在《兰亭序》里写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笔下的“阳光”从不是单指眼前的景致——哪怕后来历经世事起伏,见惯了风雨飘摇,他心里的那束光也从未熄灭。这光藏在“死生亦大矣”的顿悟里,藏在“信可乐也”的释然中,即便跨越千百年,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穿透纸页的暖意,像一盏长明灯,照耀着万代人在迷茫时寻得方向。无论外界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这份心里的阳光,只要存在,就永远明亮。
第三种是婴孩式的阳光,如脱城派般回归简单,带着“去化”的能力。这让我想起《老子》里的话:“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这里的“赤子”是剥离了成人世界复杂心思的婴儿,见了阳光就笑,拿到一颗糖就满足,不会为昨天的哭闹纠结,不会为明天的未知焦虑,眼里只有当下的纯粹。而《大学》中“如保赤子”的“赤子”,虽指需要呵护的、无知无能的婴儿,却也暗合了“守护简单”的深意。这类人如同“脱城派”,远离社会的喧嚣与纷扰,不是逃避,而是主动“化掉”烦恼与痛苦——他们会蹲在路边看蚂蚁搬食物,看一下午也不觉得枯燥;会对着风中摇曳的野花微笑,把细碎的快乐记在心里;举手投足间,像一匹挣脱了缰绳的锦罗,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没有负担,没有牵绊,仿佛烦恼与痛苦从未存在过。
我常想,这三种阳光对应的“乐者”“哲人”“脱城派”,本无你我之分,不过是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的生存选择。但有一点很关键:从第一种“乐者的自律”走到第二种“哲人的通透”,再到第三种“赤子的简单”,这条路虽不易,却尚有迹可循;可若想从第三种“简单”退回第一种“自律”,却难如逆水行舟。老子认为“婴儿”是最好的生命状态,要通过修炼“复归于婴儿”,可现实里,太多人想直接跳过前两步,直奔“简单”——他们以为“脱城派”的悠然是“无为而治”的小船,能轻易荡漾在水面,获得短时的快乐。可真正能抵达第三种状态的人,终究是极少数。我从未见过谁能凭空“简单”地成功,只在典籍里读懂过哲人的通透,在现实里遇见过乐者的暖意。
后来才慢慢明白,所谓“简单的乐趣”,从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只有穿过茂密的森林,才能看见林间空地的阳光有多珍贵;只有经历过生活的复杂——那些职场的奔波、人际的纠葛、对未来的迷茫,才能在某个午后,晒着太阳喝一杯茶时,忽然懂了“什么都不做”的惬意,懂了“看见一片云飘过就开心”的纯粹。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从复杂中一步步走过来,才能真正感受到简单里藏着的、最本真的乐趣。
2017年1月3日,我终于拥有了一天来之不易的休闲假期。这一天没有赶不完的行程,没有处理不完的琐事,只是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阳光从东边移到西边,听风穿过纱窗的声音。可我没有忘记自己——没有忘记要像“乐者”般感受当下的暖意,没有忘记像“哲人”般思考生活的本质,更没有忘记试着像“赤子”般,为一片落在手心的阳光,由衷地笑出声来。
本文作于2017年1月3日,家里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