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明:为什么亿万富豪都会做手好菜?烹饪即修行:从锅铲间照见成功的底层密码,治大国若烹小鲜:食材里的世界观
戴欣明办公室的茶台旁,总摆着一套粗陶炖盅。他说这是当年跟一位地产大佬学做椰子鸡时留下的,盅底还留着二十年火煨出的茶渍。三十年来,他亲手带出的亿万富豪逾数十位,资产过亿者更逾百人。这些站在财富金字塔尖的人,有个被他反复验证的共同特质(之一)——能做一手有温度的好菜。这个发现起初被他当作趣闻,直到某次与团队复盘成功案例时,他突然拍案:"你们看,他们的商业智慧,早就在灶台边练出来了。"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食材里的世界观
戴欣明第一次对"厨艺与商道相通"产生触动,是1995年在深圳某工程企业当职业经理人时。老板约他在家小聚,推开门却见厨房飘来姜葱爆锅的香气。"我原以为他是甩手掌柜,结果人家系着蓝布围裙,正颠着铁锅炒花蟹。"那道菜让他至今难忘:花蟹的鲜甜裹着姜蒜的辛香,蟹壳焦脆却不硬,蟹肉嫩得能抿化,连盘底的汤汁都收得刚好,没有半滴浪费。
"选蟹要看脐是否饱满,爪尖有没有泥,就像选项目要查底层资产;火候要文武交替,先猛火逼出鲜味,再文火慢煨锁汁,像极了企业扩张时的节奏把控。"多年后戴欣明如此拆解。中式烹饪最讲究"道法自然",春摘香椿秋采藕,冬宰肥羊夏制酱,这种对天时的敬畏、对物性的洞察,本质上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尊重。就像那位后来做到亿万富豪的老板,做工程从不盲目扩张,总说"材料进场要等节气,就像种稻不能违农时"。
厨房是最好的世界观课堂。能做好菜的人,早就在切配时学会了"取舍"——哪些边角料能化腐朽为神奇,哪些主食材必须保留本味;在备料时懂得了"储备"——冰箱里永远有耐放的根茎菜打底,就像企业要有现金流应对风险;在搭配时领悟了"共生"——冬瓜配排骨能提鲜,菌子搭鸡肉可增香,如同团队里不同能力的互补共生。
二、分寸即功夫:调味罐里的中庸哲学
孔子说"过犹不及",戴欣明却在厨房里看到了更鲜活的注脚。他带过的创业者中,有位做消费品牌的CEO,最擅长调火锅底料。最初总被投资人批评"不够聚焦",后来他琢磨出"七分骨汤三分辣"的配方:牛骨熬足八小时打底,辣椒只选贵州特色材料和四川二荆条按比例拼配,既保留川味的浓烈,又多了份醇厚的回甘。如今他的品牌成了新消费黑马,投资人评价:"他最厉害的不是创新,是把'度'拿捏得准。"
中餐的魅力,恰在"少许"与"适量"的模糊里藏着精准。盐多一分则苦,糖少一分则寡,这种对分寸的直觉,本质是对平衡的感知。戴欣明观察到,那些能成大事的人,做菜时从不用量勺,却能说出"这锅汤要吊三小时,前半小时大火后两小时文火";拌饺子馅时不用秤,却知道"虾滑要多搅二十下才上劲"。这种刻进肌肉的"度",迁移到商业中,就是对风险的判断、对资源的分配、对团队的拿捏。
更微妙的是"留白"。粤式老火靓汤讲究"煲三炖四",时间到了必须关火,多一分钟则精华尽失;淮扬狮子头要"捏松不捏紧",太实则柴,太松则散。就像优秀的企业家,既懂得在扩张期"猛火攻",也明白在成熟期"文火守";既能在风口期"重仓投入",也能在瓶颈期"留有余地"。这种对"度"的敬畏,不是保守,而是更深远的智慧。
三、空性即创造:锅铲下的无限可能
戴欣明的包饺子手艺在朋友圈出了名。同样的猪肉白菜,他能包出"江南荠菜香""潮汕鱼露鲜""西北胡麻香"等十几种风味。朋友笑他"饺子有灵魂",他却说:"哪是饺子有魂,是我把经历煮进去了。"当年在东北吉林市龙潭区汉阳街十三委五组平房时吃的酸菜馅,创业失败时团队合伙人煮的暖心饺,带团队拿下第一个大项目时的庆功饺,都化作了他调馅时的灵感。
这就是烹饪最动人的哲学——空性。一碟白面、一把青菜,能变幻出千万种味道,正如人生的可能性,永远在"无"中生"有"。那些能把菜做得精彩的创业者,往往最具创造力。做餐饮的王总,最初只是想复刻母亲的腌笃鲜,却从中琢磨出"社区厨房+中央厨房"的模式;搞科技的李总,为了给女儿做健康零食,意外研发出低卡代糖技术,如今成了细分赛道的头部。
厨房的"空",是打破边界的勇气。戴欣明常说:"能做好菜的人,从不怕'乱'。锅铲翻飞间,食材在碰撞中释放本味,调料在融合中创造新香,这不就是创新的本质吗?"就像那位把川菜与法餐结合的私房菜主厨,正是凭借对"空性"的理解,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了独特的表达。
菜做好了,戴欣明煮了壶老白茶,蒸汽模糊了窗玻璃。他说:"我从未刻意要求合作者会做菜,但三十年的观察让我确信,能把菜做好的人,早已在烟火气里修完了成功的必修课。他们懂天时、知分寸、有创造,这些才是商业世界最稀缺的底层能力。"
锅铲与炒勺的交响里,藏着最朴素的成功学:所谓高手,不过是把平凡的事做到了极致。当一个人能在灶台边调出生活的滋味,自然也能在商海中掌舵事业的航向。毕竟,能煮好一碗人间烟火的人,何愁煮不出一片商业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