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学学科——“迭学”,太极象数逻辑与人类意识的思维学解析——兼论迭学的学科化建构,迭学不仅能解释意识的涌现、自指与超越特性,更能为人工智能的类人意识设计、教育中的思维优化、心理咨询的问题解析提供实践工具

中国著名战略定位策划机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项目盘活
戴欣明:“真定位”创立者、发明人,成功策划景德镇

特色案例推荐

动能智库-文创基地-战略研究院:特色产业运营服务
思维学学科——“迭学”,太极象数逻辑与人类意识的思维学解析——兼论迭学的学科化建构,迭学不仅能解释意识的涌现、自指与超越特性,更能为人工智能的类人意识设计、教育中的思维优化、心理咨询的问题解析提供实践工具
2025-11-17

思维学学科——“迭学”,太极象数逻辑与人类意识的思维学解析——兼论迭学的学科化建构,迭学不仅能解释意识的涌现、自指与超越特性,更能为人工智能的类人意识设计、教育中的思维优化、心理咨询的问题解析提供实践工具。

摘要:

人类对意识的探索始终面临“解释鸿沟”的挑战,神经科学的还原论与哲学的现象学各执一端,难以弥合主客观认知的断裂。本文提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象数逻辑”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框架。通过解析太极象数逻辑的核心结构(太极本体、阴阳辩证、象数表征、动态推演),揭示其与意识生成的内在同构性;进而论证“迭学”作为具体化的思维学学科,需以太极象数逻辑为基础,整合符号表征、动态建模与实践验证,构建“象---用”一体化的研究范式。

研究发现,太极象数逻辑不仅能解释意识的涌现机制(如自指性、整体性与超越性),更能为迭学提供形式化语言与公理系统,推动思维学从经验描述转向科学实证。本文通过理论建构与案例验证,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可能,为意识研究与思维学学科化提供了新路径。

引言:意识研究的范式困境与破局可能

  人类对“意识是什么”的追问贯穿文明史。从柏拉图的“灵魂马车”到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从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到丹尼特的“多重草稿模型”,哲学与科学始终在寻找意识的本质定义。当代神经科学试图通过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定位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CC),却陷入“解释鸿沟”——即使完全掌握大脑的物理活动,仍无法回答“为何这些活动会产生主观体验”(查尔莫斯,2000)。现象学则强调意识的“意向性”与“第一人称视角”,但缺乏可验证的实证基础(胡塞尔,1929)。两种范式的对立,本质上是“客观还原”与“主观描述”的方法论冲突。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象数逻辑”显现出独特价值。太极象数源自《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论,融合了本体论(太极)、辩证法(阴阳)、符号系统(象数)与动态推演(逻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知框架。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象数逻辑与认知科学的关联(刘长林,1990;杨力,2005),但尚未系统论证其对意识研究的解释力,更未提出以此为基础的思维学学科——“迭学”。

本文的核心命题是:太极象数逻辑为解答“意识是什么”提供了本体论-方法论的统一框架;而以该逻辑为基础建构的“迭学”,将作为具体化的思维学学科,实现意识研究的科学化与体系化。全文将依次展开以下论证:

1)意识研究的范式困境与太极象数逻辑的适配性;

2)太极象数逻辑的理论建构(本体、方法、表达);

3)迭学的学科化定义、研究范式与应用路径;

4)案例验证:太极象数逻辑对意识现象的解释力。

一、意识研究的范式困境与太极象数逻辑的适配性

(一)意识研究的三大范式局限

  当代意识研究可归纳为三大范式,各自存在根本缺陷:

  神经还原论:主张意识是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涌现属性,试图通过定位NCC(如丘脑-皮层网络)解释意识(克里克,1994)。但该范式无法解决“组合问题”(如何从离散的神经活动产生统一的意识体验)与“难问题”(主观体验的质性特征无法还原为物理属性)(查尔莫斯,2000)。例如,即使完全模拟大脑的所有神经连接,AI仍可能不具备“感受质”(qualia)。

  信息加工论:将意识视为信息处理的最高层级(如“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强调注意与记忆的协同(巴尔斯,1988)。但该范式将意识简化为算法过程,忽略了意识的“自指性”(意识能意识到自身)与“超越性”(如审美体验对逻辑规则的突破)。

  现象学描述:关注意识的第一人称结构(如“意向性”“内时间意识”),但缺乏客观验证手段(胡塞尔,1929;梅洛-庞蒂,1945)。现象学家虽提出“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弥合主客对立,却未给出具体的形式化工具。

(二)太极象数逻辑的破局价值

  太极象数逻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整体生成论的方法论。太极作为“道”的具象化(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既是宇宙的本体(生成万物的本源),又是动态的对立统一体(阴阳相生)。象数则是太极的符号化表达——“象”是直观的形象(如卦象),“数”是抽象的规律(如二进制数理),二者共同构成“立象尽意”的认知工具(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这种“本体-方法-符号”的三位一体,恰好对应意识研究的三大需求:

  本体论层面:太极作为“整体生成元”,解释意识的涌现性(意识是大脑这个“小宇宙”的太极生发结果);

  方法论层面:阴阳辩证提供动态分析框架(意识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源于阴阳消长);

  符号层面:象数为意识提供形式化表征(如卦象对应心理状态的原型)。

二、太极象数逻辑的理论建构:本体、方法与表达

(一)本体论:太极作为意识的生成元

  太极的本质是“未分化的整体”。《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太极即是这种“混成之物”的哲学抽象。从现代系统论看,太极类似于“自组织系统的初始状态”——包含一切可能性,但未展开具体结构(普里戈金,1980)。意识的生成恰是大脑这个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涌现”:神经元网络的动态连接从混沌中产生有序的意识体验(埃德尔曼,1992)。

  太极的“无中生有”(《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对应意识的“从物理到心理”的转化。这里的“无”并非空无,而是“未分化的潜在性”(potentiality),类似量子力学中的真空涨落(狄拉克,1927)。意识正是大脑神经活动中“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转化结果,而太极正是这种转化的本体论依据。

(二)方法论:阴阳辩证的动态分析

  阴阳是太极的对立统一关系(《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代表稳定性(如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持续性活动),阳代表变动性(如注意切换时的神经振荡)。意识的“稳定性”(如持续的自我认同)与“流动性”(如思维的跳跃性)正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解释了意识的“自指性”。例如,当个体反思自身意识时(阳),反思的对象仍是意识的一部分(阴),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种辩证关系突破了“主客二分”的传统认知,与现象学的“具身性”(embodiment)不谋而合(梅洛-庞蒂,1945)。

(三)表达论:象数的符号系统与逻辑推演

  象数是太极的符号化表达,包含“象”(形象表征)与“数”(数理规律)两个维度:

  象:是对意识状态的直观映射。例如,《周易》六十四卦象可对应不同的心理原型(如“乾卦”象征刚健的意识状态,“坤卦”象征包容的心理状态)。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与此高度契合(荣格,1921)。

  数:是对意识规律的形式化描述。太极象数以二进制为基础(邵雍《皇极经世》:“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与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逻辑同源。意识的并行处理(如同时感知声音与图像)可通过“象数的分层编码”解释——不同层级的数理结构对应不同意识模块的协同。

  太极象数的逻辑推演遵循“观象系辞”(观察现象,建立符号关联)与“推天道以明人事”(从宇宙规律推导人类认知)的双向过程。这与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通过身体经验构建认知结构)和“生成认知”(认知是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产物)高度一致(克拉克,2008)。

三、迭学的学科化建构:以太极象数逻辑为基础的思维学

(一)迭学的定义与核心目标

“迭学”(Dialectical Logic of Mind)是一门以太极象数逻辑为基础,研究思维的形式、规律与应用的具体化思维学学科。其核心目标是:

1)建立思维的形式化语言(基于象数符号);

2)揭示思维的动态生成机制(基于阴阳辩证);

3)推动思维理论的实证应用(基于太极整体论)。

  与传统思维学(如形式逻辑学、认知心理学)不同,迭学强调“动态整体性”——思维不是静态的符号操作,而是太极生发的动态过程;思维规律不仅包括形式逻辑,更包含辩证逻辑与象数逻辑的融合。

(二)迭学的理论框架:“象---用”一体化

  迭学的理论体系可概括为“象---用”四个层次:

  象层:思维的直观表征。通过卦象、意象等符号系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如用“离卦”

推荐阅读

  • 动能智库 • 戴欣明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下载 公众微信订阅号
    中国最具人文特色的战略思想智库

  • 【酒肆街】小酒馆 订阅号

    扫描二维码下载,在移动中关注
    差别化味道是策划出来的,视为“发现味道”

收藏本站
   前期商务联系:
   深圳市总部办公室:0755-8242 1868  
   手机:186 8879 6913  王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