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脱实虚筑局,合作循基方久长。创业场里的"空壳王":当野心脱离基本面,合作便成了风险投资
深夜收到创业者老周的消息:"又一家公司注销了。去年跟那哥们搭伙开的,他说要做行业生态链,现在只剩一串工商注册号。"屏幕光映着他发红的眼尾,我忽然想起三年前他第一次提起那位"要当行业之王"的合伙人——西装革履站在咖啡厅落地窗前,PPT翻到"三年上市"那页时,指尖重重敲着桌面:"给我资源,我给你造个生态帝国。"
这样的故事在创业圈并不鲜见。总有人带着"天选之子"的气场入场,开口必谈生态、闭环、估值,闭口不聊产品打磨、现金流、用户留存。他们像热衷加冕的演员,在工商系统里注册一家又一家空壳公司,把"创始人"头衔印在名片最显眼处,却在实际经营中暴露出惊人的空心化。当创业回归本质,这类"空壳王"的合作陷阱,值得每个创业者警惕。
一、"称王者"的创业幻相:用概念搭建空中楼阁
见过太多这样的创业者:办公室挂着"改变行业"的书法,手机里存着上百个未接的行业大佬电话,开口就是"我们要做XX领域的阿里巴巴"。他们深谙商业话术的精髓,擅长用"生态""平台""赋能"等宏大叙事包装空洞的野心,却对最基础的商业模式避而不谈。
某消费赛道的连续创业者曾分享过他的"踩坑史":与自称"要打造新茶饮生态"的张某合作,对方三个月内注册了供应链、品牌运营、数据服务三家空壳公司,每家都挂着"集团子公司"的名号。张某每天拉着团队开会,PPT里的业务线从现制茶饮延伸到茶器销售、茶文化培训,甚至规划了海外市场。但当问及首店模型验证、单店盈利测算、供应链成本控制时,他却顾左右而言他:"这些都是细节,先把架子搭起来,资本自然会来。"
结果可想而知:三家公司的银行账户始终停留在注册时的50万注册资本,供应链公司没谈下任何供应商,品牌运营部只有两个刚毕业的设计在做海报。半年后,张某以"融资节奏调整"为由解散团队,留下老周承担了20万的场地租金和人员工资损失。这种创业逻辑像极了儿童搭积木——沉迷于堆叠的高度,却不在乎每一块的承重。
二、空壳公司的生存密码:用形式掩盖能力的匮乏
这类"空壳王"的操作路径往往有迹可循:先通过频繁注册公司制造"业务扩张"的假象,再用模糊的股权结构捆绑合作方,最后用"战略布局需要时间"拖延责任。他们并非不懂商业规律,而是选择性忽视——因为真正的落地需要直面市场的毒打,而讲故事只需要面对投资人的PPT。
某FA机构的朋友透露,这类创业者有个共同特征:对工商注册、股权设计、融资术语倒背如流,却叫不出核心产品的用户画像,算不清单客获取成本。他们习惯用"资源整合"代替实际执行,用"团队搭建中"掩盖人才缺失,用"行业红利期"合理化低效投入。就像一个只会画建筑图纸的"纸上建筑师",却声称自己能盖出摩天大楼。
更隐蔽的是情感绑架。他们会巧妙利用创业者的焦虑:"现在不做生态就晚了""传统企业正在被淘汰""你不跟我合作就是错过风口"。老周当初就是被"错过下一个拼多多"的说法打动,才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结果不仅没等到所谓的资本青睐,反而因为公司长期零营收影响了个人征信。
三、健康合作的底层逻辑:创业不是登基大典,是挖井工程
与"空壳王"的合作,本质上是把创业变成了一场角色扮演游戏。当我们沉迷于"创始人""CEO"的头衔时,往往忘记了创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为用户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为团队创造可持续的收益,为社会输出正向的效率提升。
真正的创业者,更像执着的挖井人。他们清楚每一寸土层的结构,计算每一桶水的成本,耐得住前期没有泉眼的寂寞。我认识的一位生鲜电商创业者,用三年时间只打磨供应链和仓储系统,期间拒绝过三次融资邀约,直到单仓履约成本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70%,才开始扩张。这种"慢",恰恰是对商业本质的敬畏。
合作的本质是能力互补,而非头衔叠加。靠谱的创业伙伴,不会用"我要当行业之王"来自我标榜,而是能清晰说出:"我擅长用户增长,你负责产品研发,我们一起把验证过的单店模型复制到十个城市。"他们会在意现金流表胜过BP上的估值数字,会为一个用户投诉失眠,会在资源不足时主动说"这个环节我还没准备好"。
老周最近重启了一个社区团购项目,这次他拉来的合伙人是前连锁超市的采购总监。"我们现在不谈生态,先搞定三个社区的团长的复购率。"他指着电脑里的用户订单数据说,"你看,上周的复购率到35%了,这才是实在的进展。"
创业场从不需要新的"王",需要的是能把事情做成的人。当我们不再被"称王"的幻觉蛊惑,转而关注如何把产品做得更扎实、把服务做得更贴心、把模式跑得更通顺,那些空壳公司的泡沫自然会消散。毕竟,商业世界最残酷也最公平的法则始终是:你为市场创造了多少价值,市场就会回馈你多少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