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着重在于创造了一个城市空间,而不像很多项目,都是创造一个封闭的环境,这不是创造一个真正的城市-王永胜:理想的低碳社区是个什么样?
一, 低碳是新人居的生活方式
低碳,或者整个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房子、材料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跟城市的关系;第二个往场地上走;第三个,在建筑,功能上体现。
低碳着重在于创造了一个城市空间,而不像很多项目,都是创造一个封闭的环境,这不是创造一个真正的城市。在前期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是来不断改善城市空间,而不是说把城市分成了很多块。这是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说到城市,居住空间。现在国外讲交通线怎么结合,做商业开发,创造所谓的24小时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把城市的效率、土地的效率提高最高,这就是集约型的城市,减少碳排放量,提高整个社会和自然的效率。
通过创造混合城市,减少大家周边的出行,创造各种各样的活动空间。关于场地上,从低碳上做这方面的事,在交通动线上,减少出行;其次与自然的沟通,比如日照、通风等等都跟建筑结合起来。在高度限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有意识留出所谓城市的通道,或者视觉的,实际上自然通风,空气对流,整个项目贯通,解决这个城市沟通,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沟通。
日照当然需要有日照环境,要达到日照标准。可通过把这个楼减少阴影对场地的影响,满足每个户达到日照的要求,国家的标准来计算。这样对场地的空间,有一个自然通风和日照的满足,是一个最佳的环境,实际上这样也是减少碳排放量。
在社区内可考虑组织更多的活动空间,有意识地丰富了这样一个场地,实际上也是一个道理,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地利用空间,比如利用架空层组织了各种各样活动的空间,从社区到小巷基本上都组织到了。所有在这居住的人,从居住层到架空平台就可以参加活动,而且这些平台几乎贯穿整个社区,等于把社区重复了一遍,想把城市空间竖向发展,这样更丰富了多层次的三维立体组织这个空间利用。
二,减少出行,多骑单车
在社区生活中,自行车应该鼓励,过去作为中国人得主要交通工具,看老照片,都是密密麻麻的自行车。现在政府鼓励汽车发展,这个当然带动国家经济实体地发展,但是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有负面影响,应该逐渐转变,自行车应该鼓励。
自行车在像荷兰等欧洲国家都是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应该变成一个休闲娱乐和健身的主要工具。而且自行车本身的技术含量现在非常高了,国内现在很少看着有人骑着比较好的自行车,国外技含量非常高,技术性能像瑞士的机械表一样。应该把自行车跟低碳社区、健康生活应该结合,鼓励大家来做这个事。
在绿化方面,刚才说架空平台,整个创造社区生活的空间,同时我们也是把它作为绿化空间来处理。所以有意识地把绿化空间提高,二氧化碳也会降低。包括屋顶的上方,都是可以充分利用。高层的物业,建筑主体整个是遮荫,为什么很多板面,通过遮荫、遮阳、遮空调的百页系统,把它作为一个建筑元素。
三, 建筑30年不退色,底蕴长久
从建筑本身来说,要从尽量节能的角度考虑。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薄板,能呼吸的外墙,其本身是一个空心墙体,提高遮荫遮阳保温,另外本身的材料也是环保的。本身也没有创造什么污染,可以再回收。除了新建的房子,拆房子旧材料的回收也很重要。
现在的建筑,一般五年就显得非常旧了,十五年的房看着就应该拆了。因为什么?一个是材料用得不是特别好,另外一个,施工和设计的要求标准没有那么高,所以长毛、褪色,陶砖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变旧了以后,有这种特别底蕴的,随着时间推移的美感,这个建筑永远保持很漂亮,不会过多少年之后,这个房子旧了,脏了,不那么干净,要拆掉。
遮荫遮阳,通过百页,有意识作为建筑元素结合起来,不光是表面局部遮阳,而且把屋面也遮起来,当然全部盖起来,就像大草房,当然人类追求美感,要体现一定的设计,遮阳性。因为这个建筑不再使用装修,新风系统,也是来降低碳排放量,因为你不需要其他东西维护,自然提供新风,在智能化家庭管理方面,也要实现低碳,在你通过节能减排的同时,并不降低你生活的品质和标准。
节能减排不能降低生活品质,要重视建筑本身,应该想办法变成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可控性。在风向和舒适的情况下,减排和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