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住房学好“新加坡模式”之后,就是房价上涨之时-为什么有些大型房地产公司要退出深圳市场?-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专访动能智库戴欣明部分内容
什么是住房的“新加坡模式”?其实也是“香港模式”,就是说60%的人住在由政府提供租赁房或者是经济适用房。那么为什么要学习新加坡模式呢?其实,我们有房地产那一天就已经是新加坡的模式和香港的模式,只不过只学到了商品房模式。经过40年的反思发现,内陆的房地产,特别是深圳的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远远不是新加坡模式或香港模式可以比拟的,那么深圳市政府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未来60%的人都会住在由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以及表现出来的租赁房的房子当中,更多的还是和大的政策相吻合。但是以每年提供10万套左右的保障房来看,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30年;即达到60%的由政府提供的住房,需要30年的时间。那么是不是有点望梅止渴的意思呢?我倒是认为不是。我们已经经历了40年的房地产的折磨,我们还差30年吗?俗话说弹指一挥间,只要当下我们已经想好了要这样做了,未来的人的确可以受益。
8月28日,张学凡在深圳房地产盛典暨行业综合评价发布会上有个演讲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将来深圳市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当中。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这实际上,一方面符合国家大的战略,另外一个比较符合深圳市做任何事情有个风向标的概念。
2019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居各经济特区之首。常住人口约1344万,40年来,常住人口增长约42倍。同期,北上广人口增长在1-2.5倍之间。
深圳人均居住面积27.8平方米,还没有达到国家和广东省的最低标准线,主要原因就是深圳还有70%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积的54%左右。
另外,根据深圳市住建局今年4月发布的《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深圳居住用地占全市总建设用地的22.6%,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25%~40%的下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倒是认为,不但要学形式,还要学习本质,但是这个本质的确是非常难学的。因为,深圳每年有50万人口涌进来,还有全国人民对深圳的房地产都非常青睐,这一个根上的问题是新加坡模式和香港模式所不具备的。按照新的说法,新建商品房和新建保障房的数量基本都是10万多套,15年300多万套。而保守估计目前就缺300万套,那么随着人口的增长,深圳市住房市场长期来讲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保障房达到一定的比例的时候,就形成了商品房市场化的一个价格机制,那么,最终商品房房产价格上涨的幅度是比较大的。所以说,深圳作为世界级别的热点城市,房子是最好的资产。
记者同时问道:为什么有些大型房地产公司要退出深圳市场?
戴欣明回答道:因为深圳不是大盘房地产开发的市场,那些秉承开发大盘的开发企业,就会转移阵地,去2、3线城市抢占市场先机。
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专访动能智库戴欣明大致内容,2020年8月31日星期一
动能智库——中国最具人文特色的战略思想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