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城市的惊鸿一瞥造就了未来-戴欣明谈:“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会带来哪些影响?深港两地房地产趋势如何?”等热点-《我在》专访动能智库院长戴欣明
2021年,对于香港和深圳来说,是一个足以改写历史的年份,而改写历史的是一份格局浩瀚的报告,一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和两座亲密无间的城市——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在全新的,舞台联袂出演。
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表了新的一份施政报告。此篇报告中最大的焦点莫过于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这件简单大的五个字,改变了香港的格局,也改变了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若即若离的状态。自此之后,两座城市将拥有共同的呼吸,以及共同的记忆。
山川同域,日月同天
当我们与戴欣明老师谈及此事时,他的脸上充满了对北部都会区这项宏伟计划的期待。作为最早来到深圳的开拓者与历史见证者,戴欣明老师说到:“以前我们大家说去深圳看香港,其实香港北部都是一片破旧的厂房与坟地,实际上现在也是,但是随着(林郑月娥)这份报告的出台,一切都将改变。”
戴欣明老师在采访中讲到:“宜游实际上是文化旅游,和当下的文化旅游大的趋势呢,你会发现它进行了一个融合。宜居宜业宜游对于香港整个的格局的变化。我认为会起到一个相当大的作用,包括咱们这个深圳和香港之间,文化的旅游的这种结合,就不会说香港离我们很遥远。它形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这样的一个区域的环节。”
“宜居、宜业、宜游”,这三个关键词让戴老师看到了深圳与香港——两座相互毗邻的兄弟城市,从此往后的命运将更加紧密。
产业升级的重要跳板
在戴欣明老师眼中,香港北部都会区将会成为深圳与香港——这两座国际性大都市——的产业跳板。
香港的经济以金融业为根基带动第三产业,长久以来的发展使得香港在金融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深圳作为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年轻城市,在科技研发方面有着自己雄厚的人才与区位优势。两座城市若强强联合,必将在未来碰撞出最灿烂的火花。
当我们谈及这一部分时,戴欣明老师讲到:“那实际上这个北部都会区就已经变成这样的一个作用,如果说我们形成了这个一河两岸的模式,它会有一个新的产业经济的亮点。我认为这个河套这个地区。它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套——两座城市的会客区
落马洲河套地区的由来是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落马洲河套地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邻近广东省深圳市边界的区域,位于皇岗与罗湖两个口岸之间,面积约99公顷。该处土地原来属于深圳市范围。于1990年代末期,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的深圳河治理工程竣工后,新旧河道之间形成曲流区域,拨归香港管理。根据当时的决策,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归属权仍然属于深圳,但管制权则交给了香港特区,该地区于是成为了深圳的一块“飞地”。
现如今,随着北部都会区项目的提出,落马洲河套地区将为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区域焦点。
在这里,戴欣明老师讲到:“你会发现我们大家(香港和深圳)要牵手的时候,其实你一定有个会客的地点,我认为河套地区,它其实是这样的一个作用。(河套地区)一定会在多方面产生一个示范的效用,或者说他找到自己的制高点,来和两地进行融合。”
深圳与香港虽然仅仅一河之隔,但始终有着一种微妙的隔阂。随着北部都会区方案的提出,这一块小小的河套地区,将成为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强强联手的不二之地。
全新的城市居住地
当我们谈到房价时。戴欣明老师提出了他的想法:“未来如果说咱们北部都会区建设逐渐展开以后,(香港)房价我认为是一定是会有影响的,或者说它的房价增长的速度可能就没那么快了。因为北部这个建设用地是有报告已经指出了,有居住是250万人。那这样个体量相当于现在香港的1/3的人口,实际上房产价格呢,在某种程度上呢它的这个部分,一定相对是比较低的。”
香港的高房价人人皆知,而香港年轻人的住房压力也在很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未来的人生方向。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提出,将会使得香港,乃至是深圳的更多年轻人们,有一个更加灵活与合适的住房选择。
香港产业转型的沃土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港口城市,港口经济模式的发展已然炉火纯青。但港口城市中,港口以外的生产制造板块基地也同样重要,实体经济是一个城市经济的后盾,也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最得力干将。
在戴欣明老师的眼中,此次北部都会区建设方案中增加科创用地与高新产业用地的规划,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香港的经济与产业结构,使香港哪怕在巨大的金融海啸中也有一块坚实的沃土作为盾牌。而对于深圳来说,这也是一片令人向往的科技新区域,将会吸引来自深圳与香港,乃至全球人才来此发展,成为一片科技的沃土。文章来源:原创 我在 我在IAM(ID:Iamhere-2018),原标题:两座城市的惊鸿一瞥造就了未来 戴欣明专访,以上由动能智库整理编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