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城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支点——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用四季康养产业打造就近城镇化样板
戴欣明:通过模式设计,我发现要解决共同富裕(戴欣明2006年在孙中山故里提出)问题,一是思想上统一,这个在10年后的2016年统一了。再有就是要实现“就近就业”,这需要营商方式,以及营商方式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
乡村振兴无疑是“就近就业”的升级版,升级为国家战略,但“就近就业”不能离开“乡绅”,这些“乡绅”其实也是城市人,这些人知道城市人的想法,能够和城市人进行友好的对话。这种反复的对话与交流,让乡村振兴战略有了灵魂——用城市消费的思考,构建乡村农产品销售,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空间。
当下,我们要解决农民的稳定性问题,所谓的稳定性就是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构建桥梁,也就是可以实现共同富裕的项目,比如四季康养产业就是在这样前提下应运而生,通过“四季康养文旅小镇”、“旅居康养小镇”、“百师医谷”、“欢乐上河”、“酒肆街”等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把就近就业战略细化。
有诗云:《县域蕴金矿》——四季康养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缔造就近就业新模式
戴欣明·七大山人
壬寅年腊月十六
2023年1月7日周六,第439首
县域经济蕴大业,就近就业享乐活。
出乡返乡农民性,城乡互融遵国策。
亿万星辰昨夜舍,高楼大厦缺心锁。
浪荡千里母担忧,乡思乡愁乡野泊。
吕德文:县城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支点
——对话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
作者:郝思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05-31)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为什么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未来县城该怎么建?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怎样的关系?
县城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升级的理想集聚地,也是县城居民和周边农民的消费集中地
记者:县城为何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吕德文: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1年底,我国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城里人”有近三成是住在县城里的。《意见》出台意味着,今后几年甚至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县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战场,这必将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首先是基于城镇化的规律。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主要依靠大中城市拉动。大中城市由于有产业聚集,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且市政建设也比较完善,吸引了一大批农村转移人口,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口安家落户。但近些年来,大中城市的拉动功能已经基本到了一个临界点,尤其是特大城市对人口的吸纳已开始减速。接下来的十年将是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还是要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虽然现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在吸纳人口上仍有一定空间,但针对的更多是有一定学历或与城市产业相配套的专业技术类人才,大多数农民很难真正被容纳进大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县城来吸纳这些人口,作为中国城镇化继续高质量推进的重要空间。
同时,这也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自秦置郡县,两千年来,县城一直是文化、经济、社会治理辐射向广袤乡野的基础单位。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县城又承担着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功能。2021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之后的工作重点转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对乡村发展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更需要县城的助力。
从经济循环看,县城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升级的理想集聚地,也是县城居民和周边农民的消费集中地。这一点可以结合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来理解。市场是分层级的,越到基层,辐射能力就越差,服务功能就越弱。随着县城城镇化的发展,整个市场的辐射能力会增强,简单来说,农民离市场更近了。以前很多区域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销售渠道、中间商压价、物流不畅导致农产品积压等。在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县级市场、交通、物流和供应链建立后,农产品可以实现直接从产地抵达销售端甚至消费者手中,农民的就近就业、务工经商等问题也随之解决。可以说,将原本分散在农村的各种经济要素在县城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并与大中城市形成畅通循环,这是县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民生需求看,县城建设发展关系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由于农村人口密度较低的现实条件,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只有设置在县城,才能实现效应最大化。
总的来说,国家提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反映的是我国城镇化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就地就近城镇化。
通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早日形成。
记者: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以大中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是怎样的关系?
吕德文: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以大中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存在显著差异。大中城市城镇化的主要转移人口是大中专毕业生。近些年,一些省会城市放开了落户限制,也还有一定的学历条件。但县城城镇化的主要转移人口是农民和农民工,具有就近城镇化的特征。把县城建设当作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有助于缓解一部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的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以大中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并不是替代关系。《意见》重点讲了县城的建设发展,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不再重视大城市的发展。相反,通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更有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早日形成。
在中国,从头部的特大城市到大中小城市,再到县城,再到农村村庄,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生活在县城的居民,可以为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去更大的城市,原来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到了一定阶段,也可以选择退回到县城,甚至退回到村庄。当县城城镇化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可以自如地实现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想往哪去流动,到哪里去买房、落脚、就业、安家,都有了更多的选择。
记者:
《意见》提出“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这里说的短板弱项有哪些?未来推进县城的建设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吕德文: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县城城镇化却仍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比如产业发育不足、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环境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城乡发展融合度不高等。对此,《意见》都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部分,提出包括全面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扶持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地、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特别是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补足基层医疗短板迫在眉睫,因此,《意见》提出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提高传染病检测诊治和重症监护救治能力。
尽管当前县城建设中存在不少短板,辩证地看,这些短板其实就是未来工作的着力点,也是蕴藏的潜力点。长远来看,无论是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演化,还是人口流动发生的变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动力都十分强劲,空间非常广阔。
县城发展的目标,不是建成一个新的、高标准的大城市,而应该是提供更好的、适合进城农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县城成为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水平外,县城吸引和留住人口,也需要产业的发展。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意见》提出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方向,正是说明县城城镇化不能照搬固定模式,必须因地制宜。
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县城的建设发展,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资源都过度集中在县城,未来工作中既要发挥县城的中心作用,也要处理好县城与乡村、地级市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