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明收徒弟,以下三项要求一个都不能少,一会做饭,二会开车,三会讲话,在这三个过关的前提下才收拜师费。
在以上三条满足,不能交拜师费的只能做学生。
拜师费多少:按照孔子收徒原则
会做饭:做人会把我度
会开车:道法自然
会讲话:综合素质
立此存照
拜师孔子需十条束脩,这样的学费贵吗?你愿意出吗?
“束脩”到底是什么?
关于“束脩”是什么,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长时间处于纠结争论的状态,现代大学生和研究生们所写的关于“束脩”的论文里面,起码有好几千字是讨论“束脩”本身的。束脩是什么,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束脩是贽礼的一种,既是见面礼,也是拜师礼;第二种说法是,“束身自修”的衍生说法,约束自己的意思;第三种说法是儒生十五岁穿着,代指年龄。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拜师孔子需十条束脩的束脩,指的自然是第一种,拜师礼和见面礼的意思,具体是什么呢?古代学者认为是十条干肉的意思,“束脩,十束脯也。”“书传言束脩多矣,皆谓十艇脯也。”很明显,拜师孔子的十条束脩就是十条肉干。
这拜师礼从孔子伊始,直到清朝末年,孩子去学堂上学之前,孩子父母都得送去束脩,无关贫富,只是心意和礼貌。而在这时的束脩,就不是单纯地指肉干了,而是指所有类别的赠送礼物。春秋时期,孔子所收的十条束脩,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为什么呢?
十条束脩的分量
孔子讲礼,周代讲礼,礼尚往来的传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若是一人去拜访另一个人,前来拜访者是一定带着东西的,这东西就叫束脩。学生首次见老师,不带点东西能行吗?何况是孔子这种非常讲礼的老师。这不是孔子非要不可,而是这是传统,这是礼貌,学生不能不带,不带就是“非礼”。那还有必要当他老师教下去了吗?
明面上定下“拜师礼”是十条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或是十条腊肉。十条干肉具体是多重的肉,也没人说,大致是需两个手能提得起的那种,估算一下一条干肉是三斤到五斤,十条干肉差不多是三十斤到五十斤肉。这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属于比较多比较重的。
十条干肉,在社会生产力和畜牧业不发达的春秋时代贵吗?春秋时期的人们主要食用的肉类是三种,即三牲中的牛、羊、猪。其他鹿肉、兔肉、马肉等,全是小众,一般人不吃,也吃不到。据秦汉竹简来看,汉代一斤猪肉可折算成一斗粟,而十条干肉相当于三石到五石粟(大概,别太较真)。牛肉或羊肉更贵,值更多粟。普通百姓一年减去吃喝税赋,能剩下十石就很不错了。
收这拜师礼是贪财吗?非也,乃礼之需要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相当于鲁国最高大法官),一年六万斗粟,《史记正义》解释:“六万小斗,当今二千石也。”所以孔子当官时候的工资是一年两千石。相比较十条干肉,是非常多了。那么十条束脩拜师贵吗?在那时候当然贵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数千上万块钱,甚至还不止。
若是孔圣人在世,拿出数千万作拜师礼的大有人才。孔子为何非要要收十条干肉才接受拜师呢?是贪财吗?孔圣人自然不是贪财,十条束脩并不是一定要拿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于孔夫子而言亦是如此,十条束脩是心意,是礼貌。
十条束脩是拜师礼的象征,家财万贯者可拿出十条干肉,甚至更多作为拜师礼。家境贫寒者,带着东西来意思一下,也是可以拜师的。奉行有教无类的孔圣人,是不会以十条束脩作为拜师门槛的。肯定会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你又不是孔子,更不是孔子学生,要是你拿出史料证据也行。
从颜回拜师孔子能看出。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首,世人皆称其为复圣,别看挺显赫挺厉害的,实际上颜回家里很穷,用家徒四壁形容恰当不过。颜回虽有祖上传下来的贵族身份,还有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这过普通日子还行,要想读得起书,恐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肯定是拿不出真的十条干肉。
还有孔子的一句名言可以佐证颜回的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拜师孔子需十条束脩,表面上看起来很贵,实际上孔夫子不是非要拿你十条干肉,而是希望你能做到基本的“拜师礼仪”,心中要有这东西。
参考文献:《论语》《春秋》《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于《历史真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