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篇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思路及应用
第三章 “泛商业地产”定位策划思路及应用
第一节 产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共生共荣——集聚的味道(中)
6、 产业园区“集聚的味道”来自于“产业生态”
在笔者工作室做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战略定位策划中,这些功能实际上是多个项目复合在一起,以此来追求工程机械产业集聚的经济味道。前提是对工程机械的“产业生态”进行梳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环境,形成集聚。
下面用例子“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案例的形式阐述这个“集聚的味道”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案例】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战略定位
众所周知同质化也是困扰产业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当我们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就从建立个性化战略开始……
2010年,工作室承接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时,之前的策划人策划的被负责领导评论说,虽然这个项目有部分考虑到南站(当时的工程机械二手交易集散地)市场的迁移过来,但是整个项目不能做成南站差不多的样子,如果是那个样子,还能对得起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这块招牌吗?后来,我们工作室专家通过分析提出,全球化、世界级的战略定位高度,按这个策划思想走下来,避免了同质化的发生。也为了承接南站二手交易市场的迁移,我们建议政府在这块地的边上划了一块独立的1000多亩地,这样两全其美,有分割又有联系。
对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的定位解释是:构建世界品牌工程机械的中国推广中心;搭建中国品牌工程机械的国际交易平台。
目的:通过“世界级”展示带动“全球化”交易。
战略纲领:为全球工程机械品牌企业制订适合“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的再提升、深化定位和可实施的发展战略,并建立一个强大的“全球化、世界级”交易与展示平台。
就此一个产业园区的定位,与“经开区”战略,与长沙城市定位成为一个有机的一体,长沙城市的战略定位也就此屹立起来。
首先我们要做个什么级别的产业园区,从“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的名字来看,这是个中国的,其实,中国的也就是世界的。那么,我们的眼光(全球化视野)就必须是世界的,不单单是适应世界的潮流,而是站在世界的潮头之上。
“工作室”认为“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应有的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逻辑关系:
有什么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交易和展示,有什么样的交易展示就有什么样的档次、水平和影响力;才有能够达成目标的开发与运营模式。
而项目的实施是从高起点、宽视野的规划要求开始,有这样的规划要求才有与之相关的设计与建筑表现,因此才能使再提升、深化定位的战略目标“全球化、世界级”达成。
什么是“全球化、世界级”?
国际工程机械企业30强(最少,40强适合)-50强(最好)入驻“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限定品牌企业(世界50强名单中企业),以及代理商,强调对中国和世界的双重贡献。
这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著名企业入驻“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的基本条件。
什么是“区域级”?
只要有工程机械企业入驻“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俗话说“招(招商)满为止”,对企业品牌,代理商不限制,强调对区域的贡献(这个贡献要加上个引号,还需再加上个大大的问号)。
“区域级”状态(在“工作室”接手前的状态)也是常规的战略策划模式,不假思索的策划,所谓的“区域级”还是我们对他们的诊断的说法,所以,他们原来的方案反反复复得不到认可。
具体策划思路:
■发现味道——工程机械产业在中国最大集聚地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销售量和销售额都已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1至7月份,八个主要机种销售量增长67%,销售额增长63%,预计全行业今年将实现增长30%以上,出口有望达85亿至90亿美元。
中国的混凝土机械产销量已稳居世界第一,占据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
2010年中国(长沙)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年公布,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的产值现已占全省的五分之三、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产品涉及12个大类、100多个小类、400多个型号,占全国工程机械产品品种的七成。特别是三一、中联、山河智能3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了全国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市值的三分之二。
以此看来,在长沙经开区做一个“全球化、世界级”定位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一座“钻石矿”、“金矿”……
这么多现成的第一,其它策划者看来也不过是一堆数字,但在我们这里就能够给出六个字:“全球化、世界级”。
■演绎实施——全球化,世界级
必须挖掘“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与众不同的价值形成差别化战略——策划、发现、创造、提炼价值。为“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塑造一个灵魂,那就是“全球化、世界级”。
因此,要想持续保持在工程机械专业市场占据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仅要在规模上下功夫,还必须要在影响力和经营档次上下功夫,力求达到具有世界影响力这样的标准和级别的交易展示中心——暨“全球化、世界级”,才能成为工程机械专业市场的“龙头老大”地位的交易与展示平台和“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
“工作室”理解的“全球化、世界级”的“七大差异化要素”组成:
(一)整个园区就是个工程机械世博园
全球40-50家品牌企业馆:全球著名工程机械品牌企业在此争鲜斗艳,争夺世界工程机械的中心——世界工程机械之都;
(二) 整个园区就是个常年展+定期展+联合展+专题展
将比德国、上海宝马展的“展出面积”还要大——形成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展示中心;
(三) 整个园区就是个交易城+工程机械SHOPPING MALL
工程机械的shopping mall-超市型配件中心:中、高端一站式采购,工程机械实物和虚拟交易结合,形成全球最大的交易中心,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四) 整个园区就是个工程机械人文历史公园
深度解读全球及中国工程机械历史——形成全球最大的人文工程机械主题公园;
(五) 整个园区就是个生态园区+绿色商务空间
建议修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塔;
在规划上与世界级别同步,融入中国人文特色,形成具有世界级别的园区规划、建筑、景观设计;
(六) 整个园区是个进出口交易平台
引进商检、建保税仓,进出口交易平台,工商、金融、银行、保险、商检、办事处等;
(七)全球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
行业标准制订+高峰论坛+新产品、新技术发布+资讯发布平台:
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品牌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搭建高峰论坛平台,成为中国企业进军世界的跳板,世界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平台——形成全球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
■味道营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
在项目策划层面应该将项目定位为:将中国(长沙)工程机械和建筑设备交易展示中心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程机械的交易、展示、权威信息发布的平台——打造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工程机械和建筑设备的“世博园”,缔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
“工作室”认为,本项目应当充分依托、利用和发挥长沙拥有三大工程机械领军企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中国级别的优势),不仅在占地规模和投资规模上,而且在经营档次和水平上也都居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
六大共识,令“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项目具有可操作性
大 ——从规划与建筑规模上,力求达到最大的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
全 ——功能齐全,内容丰富。
旺 ——营造聚财纳气之地。
新 ——表现在理念定位上、规划上、建筑景观设计上、运营模式上。
优 ——全球化思维运营,政府支持,人性化服务。
高 ——项目本身的高度、投资回报率、社会效益、带动区域发展到新高度、工程机械领域交易展示新台阶、新高度。
商业业态定位:
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新定位的方案由八大功能区组成:
一、世界品牌企业推广中心
二、中国品牌企业运营中心
三、国际会展中心
四、零配件交易中shopping mall
五、国际商务中心
六、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七、工程机械企业人文历史主题公园
八、室外展场
本次定位(新方案)策划模式——戴欣明工作室超常规定位策划思路:
超常规定位方式——逆向思维模式——先设立目标——创造价值、挖掘价值——价值决定功能——价值决定品类——价值决定一切,高瞻远瞩——目的在于实现“全球化、世界级(本次定位建议)”
就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项目而言,在超常规定位中,目标是第一位的,数据用来支持目标定位的实现,同时抛弃一些阻碍目标实现的无用数据、思维障碍,探讨的什么是“全球化、世界级”,什么层级的交易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什么样的交易都可以,重项目的领导者地位,追求品类实物与虚拟结合,引导采购趋势,实现多元化采购、一站式采购、规模采购,基本表现形式是“世界品牌企业推广中心”等八大功能……
通过资源整合,政府、企业集团(国际、国内)、行业协会、代理商实现资源优化,通过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平台实现对接,形成全球化的影响力。
常规定位策划模式:工作室接手之前的状态
在我们工作室接手之前的定位(《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定位)产生的结果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实现基本价值转换,最终达到的是区域级别的战略定位(如果这是目标,那么已经基本达到——重品类齐全,重一站式采购,实现直接采购与直接的售后服务,基本表现形式是“4S店”,在区域形成影响力。),就因为这样的目标结果,这个项目一直就进行不下去。
下面这张图是常规模式下的规划设计方案(50多张图的一张),是在这个已经经过招投标确定的方案得不到评审通过的前提下找我们工作室做战略定位策划的。
超常规定位策划模式:工作室接手之后的新状态
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新方案的道路交通规划:
通过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新战略定位策划,为长沙打开“世界工程机械之都”商业运作之旅!
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战略定位策划可视版,项目定位和城市定位互补,相得益彰。这是我们工作室最后提交的规划设计方案。
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如何避免“中国式招商”
产业园区最大的难题是产业定位和后期招商的脱节。
为了拿地,只能先纸上谈兵。文化创意产业园这样的说法已经算正常的,而一些似是而非发了如光机电产业园、低碳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生态农业园、云计算产业园、电商园、物联网产业园区、禅悟产业园区等,能够想到的命题都拿来忽悠。大胆构思,赢得政府满意,拿到地,拿到优惠政策。什么定位不定位,什么市场不市场,完全可以先不考虑,因为忽悠好了可以零地价拿地,即使招拍挂也可以通过后期返还实现零地价或者超低地价。
一般情况下,当我听到委托方说,我们产业园区什么都搞好了就差招商了。往往这样的说法的项目我们都不敢接,因为不是做项目那么简单,而是要先给委托方洗脑,并且这个洗脑还不见得成功,还要浪费专家时间,更重要的是说明这个委托方(投资方)是个生坯子(生手)。这就是产业园区做到中国式招商模式;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的中国式招商。
这里的问题在于,投资开发者的思想上根深蒂固的是招商、招商,还是招商。招商本无错,错在只有招商。
(1)项目方在产业园区招商的纠结
说到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的招商不得不提到代理机构。九十年代的招商代理模式,一直到2005年前后,招商代理生意红火,甚至有“一铺富三代”的说法,那个时代,这种说法在东莞厚街、广州等地反反复复地被证明,直到2005年前后,随着房地产的突飞猛进,“一铺富三代”的说法才逐渐消失,虽然还有类似的商铺存在,但是那些都是黄金不得了的地段,而不是随便盖个房子就能够成为旺铺。这时的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外请招商代理公司不完全统计约有60%。
这之后,那些过时的招商代理模式,即单纯的招商代理换成广告公司+代理,或者代理+广告,其实是代理公司为了规避风险,把所谓的营销策划加进来,即使招商代理不成功也能够赚到营销策划(广告)费。这时的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外请招商代理公司不完全统计约有30%。
进入2010年之后,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外请招商代理公司不完全统计约有5%以内,这个数据来源与一家运营10多年产业园区的集团H公司,在与我们的交往中交的底。还有一些其它的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代理机构已经转为投资公司。不得已,非常多的代理公司人员去了甲方(开发商、投资商)那里。
还是这家H公司,他们在2013年找到我们,说有5平方公里的地做产业园区,经过我们上网查询信息属实,自己有300多招商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先期有100亩地,还没有打地基,准备找代理公司招商,要求派出至少10个人,确立目标后就可以进入,名曰全程策划,全程招商。
我问邀请我们的项目总经理:你做几年了?
他说产业园区他做了10多年了,来到这个公司3年多。
我说:你没有看出来这样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他听我这样说,马上回复说:完全知道,但老板要找代理公司,并在会上确定的,不能改变,我知道这个有问题。
其实:作为总经理也有他的无奈,执行老板落后的命令。
我说:你们都是10多年的老公司还这样做?
他说:主要开发房地产多,产业园区间中有做,这些年做的多些,我就来了。
我说:你们这样的找代理公司模式叫“分割招商法”,把最难的留给招商代理公司,好的自己吃。
他看我说道这里,就毫无避讳地说:是!是要给老板洗脑,但我自己又做不了。这位总经理说。
我说:那不是叫我们去给他洗脑。
他说:是。
这个项目我们没有承接,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为他们内部的事情进行调和。
过了几个月,又接到这位总经理的邀请。他说项目没有什么进展,经过他的沟通,老板同意邀请我来给他们做个内训。其实希望我去以培训的方式进行沟通,一方面给员工培训,另一方面给老板洗脑,同时给了一些培训费。至此,他们的项目算是走上了正轨,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一般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反调研,问问他们为什么找我们工作室,其实他距离北京很近,有一家和我们类似的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在北京,为什么不找他们哪?
他说:“我们和那家地产战略策划机构有过一次合作,往后当我们需要画饼的时候,需要圈地的时候,比较务虚的项目我们找他,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不接地气,要想项目落地就不能找他们,他们那些高屋建瓴的话只能听,不能拿来用。你们工作室和他的最大区别是接地气,因为你是集团总裁出身,设计师出身,有多方面的实战经验。”
(2)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的最大区别
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的最大区别在于产业园区强调产业,产业在当地是否有生存的土壤,是否能够在节省物流等成本情况下做到资源配置最优。比如在深圳做一个类似我们在长沙做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就没有什么意义,也做不起来,因为没有工程机械三巨头在深圳。专业市场强调交易,有的就是小打小闹的商铺,更多的是厂家的直营门店,前零售,后批发。如果有足够的体量,业态多,也就形成交易型的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最要的还是构建平台,承载一定量的企业,形成产业企业的运营模式,不同的产业园区,有些强调订单,有时现场交易,有的就是为了品牌展示。总体来看是强调聚集效益,盘活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表现特点是“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城市中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也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比如中国第一个以金融后台服务为主的集聚园——深圳的科技园金融基地就是这样;以工程机械为主题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也是利用“集聚效应”思路构建的平台,都吸引了世界级企业生根发芽,也带动了一方经济。
(3)产业园区存活与政府关系紧密
做产业园区战略定位策划为什么要懂的城市战略定位策划?没有政府的支持,或者不善于和政府打交道,又不能邀请到这样的人协助,那么最好不要碰产业园区。所谓政府的支持,往往和城市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与产业园区的体量有一定关系,越大越和城市有关系,越小就越商业化,甚至只考虑商业即可,比如小到某个小产业。
因为产业园区的性质决定了园区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和政府进行深入的打交道,和政府的关系的融入深度决定了产业园区能否顺利地走完全程。由于产业园区的最终业态、最终入住企业的不确定性,园区操作具有模糊性,随意性,在政策上的灵活性、可变性大,使得园区从拿地到开发,再到后期运营服务都要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和政府产业发展是一盘棋。
与政府的关系运作对产业园区的回报的区别非常巨大,这是专业市场、旅游地产、商业街,特别是零售业商业地产完全不可以比拟的。
作者戴欣明介绍
戴欣明,字:青藤,号:山人,七大山人
籍贯东北(沈阳),长期居住深圳市,2001年创立动能智库(前身为戴欣明工作室)
城市与产业地产战略定位专家、投资人:中国著名的战略定位专家,中国著名的资本运营专家,搏实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合伙人、深圳市前海动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品牌管理研究中心深圳中心总经理,深圳市动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城市运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商业地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戴欣明是通才型专家,投资人,其在人文(含堪舆)学,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规划建筑设计学、艺术设计学,营销学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权威专家地位。被誉为具有经济学家头脑的营销学家、策划人;策划人当中的管理学家;
设计师出身,曾经是商业运营机构及城市开发建设集团经理人(时任总裁6年),身经百战,是一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家、投资人。
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等财经、社会观察等频道特约评论员,深圳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等各大主流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涉及:商业、财经、城市、产业、地产等)。因其独到的观察视角,洞见的观察能力,即广泛又深入的调查研究,10多年接受电视台采访超过2000次以上。
戴欣明还是中国房地产四大名嘴之一,深圳市城市与地产“深圳四杰”。
戴欣明主要成就:
1、把人文融入地产之中:人文城市、地产和商业地产的开创者,人文因素决定了城市开发和项目开发的差别化(1998年)
2、改变中国城市与地产战略定位法的空缺:创立“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以及“人文+”系统战略定位模式,强调非数字化的因素的量化(2003年)
3、中国城市和地产实证分析派(南派)代表:创立“262实证分析法”,以“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以及“人文+”体系为基础,强调分析者的作用,既福尔摩斯式的演绎推理(2005年)
4、提出“软实力杠杆”理论(双杠杆理论):通过软实力的打造,特别是战略定位的介入,实现的“杠杆率”倍增;其中重要的是,在城市开发、产业项目的实施中,“软实力杠杆”和“金融资本杠杆”应同时介入,互为补充,这样的“杠杆率”才是有效的(2008)
5、提出“新黄金十年”投资理论:把城市和产业由静态竞争模式变成动态竞争模式(2012年)
推荐序
策划人功力胜在超常规思维模式
南方略咨询集团董事长 刘祖轲
认识戴欣明有13个年头,一直关注他,体会他的裂变式成长。在技术上他是个多面手,在专业上他又是个复合型专家,在实践上他是的“接地气”咨询师、策划人,在媒体上他是财经评论家。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经历和思维模式:他做过设计师,包工头,开发建设集团企业总裁,投融资人,商业运营操盘手,企业管理咨询师,品牌营销人,再到如今的城市与地产策划人,从基层一步步做起,一直走到今天,伴随着他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思考、思考,再思考。如果说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他的故事,那么戴欣明也有他独特的故事。但他的成功更源于他的热情,对待朋友的热情,对待事情的热情,以及对待工作的热情,积极向上。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的思考就会表现出“正能量”就会应用到实践上,进而发挥出对社会有用的潜能优势。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策划人所必须拥有的素质之一,这种素质决定一个人始终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把策划的项目的成功路径找出来,策划出来。
因为他的热情,就有了他的责任感。他不断同我谈起社会责任,企业责任,咨询师的责任,策划人的责任;社会要造福人民,企业要盈利,做人要有礼、有度,咨询、策划要合适,而这些都与他主张的战略定位息息相关。
戴欣明的勤奋好学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以至于他在人文学(含堪舆)、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学、营销学七个领域在中国都有公认的权威学者地位,他是彻头彻尾的通才。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与地产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单一思维模式已经落伍,也如他实践证明,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认知、分析大千世界,用“七合一”的超常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更重要的是他追求“适度”的哲学思维,把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并与西方哲学结合,形成他的人文思想内涵并支撑着他的战略定位策划体系。
他20多年的工作经历多与城市开发,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开发,建筑集团管理有关,算是彻头彻尾的业内人士。由于他的思考习性,以及对地产行业的熟悉,以及平均每年150多个地方的实地观察,分析得出的独到的观点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变革,甚至影响了城市与地产行业政策的制定。
由于深圳的特殊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是前沿思想的诞生地。在城市开发,特别是地产方面更是走在其它城市的前列,深圳的城市与地产的开发思想,战略思想也影响着中国城市与地产的进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戴欣明也深深地浸泡其中,也由于他擅于思考,再加上他设计师特有的细致观察力,造就他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性。
在业内,他是人文城市与人文地产的开创者,人文的大旗是他的典型特征与标识,也因此铸就了其在“七合一”学术方面的人文性;创立“262实证分析法”、“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以及“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三部曲”,成为中国地产实证分析派(南派)代表。他的成就与学术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认为他的成就本身还在于他所在行业外的观察与了解,也就是说,城市与地产战略策划人的功夫在功夫以外。他在城市与地产领域是著名策划人,但在凤凰卫视、深圳电视台、上海第一财经频道,成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又是以著名财经评论家身份点评社会热点与财经时事!这是他过人之处,因此能够理解他为什么是难得的、走在时代前面的权威专家。
与其说《人文商业地产策划》一书是他的城市与商业地产战略定位策划经验要点的浓缩,更可以看成是他作为公众人物对社会责任的表现,对中国城市发展,以及房地产、产业园区、旅游地产、商业街、零售业商业地产理性开发责任的表现。
刘祖轲
2015年3月21日二月二写于深圳市
自序 感悟“商业味道”
戴欣明
能够让我确定来深圳的理由是我还在大学时对深圳的一次考察,那是一次“味道”之旅。
1986年春节期间,也是我第一次来深圳,借住在当时深圳非常时尚的滨河小区。这个小区里有个小店,就是20多个平方米的社区杂货店,卖一些生活日用品,用现在的商业状态来形容很像“屈臣氏”,还有点“7-11”的感觉。当我第一次进到这个小店,我看到从来没有看过的味道,闻到一种从来没有闻到过的味道,那些由商品包装出来的味道,以及商品本身的香气散发出来的味道。这种味道触到了我的神经,各色日用商品琳琅满目,基本上都是香港那边过来的进口商品,看上面繁体的文字知道是干什么用的,那些商品都可以拿在手上看,那时内地还没有超市。……就是这样的味道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那种味道让我感到这是到了“外国”!我那时去深圳,起码比内地早10多年进入市场经济环境,积累了在其它地域不可能有的经验、经历,现在看来,有种节省了生命历程的感觉。也就是那随后不久,我就扎根于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了。
现在的深圳已经不是这样只有小味道的城市了,是个由经济为主线组成的新城市味道。由于深圳已经是超大城市,不同的人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不断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过来。
味道,可以吃出来,可以看出来,可以体会到,可以感知到,可以品味到,也可以形成心灵上的沟通,是消费者梦寐以求的感受。城市与商业地产的味道是什么?简单地说是风格,品味,商业氛围,复杂地说是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有属于这些群体的习俗、习性、习惯,并有特定的人文文化特征,具有“中国风”特征,即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地域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品味形式或生活体验方式,以及商业创新形式。这就是趋势,跟不上这个趋势就会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往往专业人士会用灵魂、智慧、思想、主义来诠释,甚至各种学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