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心化到底是什么呢?-再也不要被“产业空心化”这个错误、过时的概念误导了!-对于这些三产服务业占比较高的重要城市,如何理解它们在第二产业(制造业)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四季康养品牌中国唯一授权运营投资商:策划运营投资
欢乐上河商业街镇、酒肆街、百师医谷、东街草市

特色案例推荐

产业资本投资运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业资本投资运营
产业空心化到底是什么呢?-再也不要被“产业空心化”这个错误、过时的概念误导了!-对于这些三产服务业占比较高的重要城市,如何理解它们在第二产业(制造业)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2019-09-26

产业空心化到底是什么呢?-再也不要被“产业空心化”这个错误、过时的概念误导了!-对于这些三产服务业占比较高的重要城市,如何理解它们在第二产业(制造业)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较大城市的某些类型的制造业基于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因素影响,纷纷外迁、转型或倒闭,导致这些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这就是被一些人惊呼的所谓“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到底是什么呢?先来看一下对应的英文词汇:industry hollowing,第一个词是“工业”,第二个词是“空洞”、“空心化”,连起来念,应该是“工业空心化”,或者说是“制造业空心化”,也可以说是“第二产业空心化”。我一直不明白,到底是谁当年把industry hollowing这个英文词组翻译成了“产业空心化”?这个错误的翻译误导了我们太久的时间了!因为作为工业或制造业的第二产业是产业,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也是产业,按照产业空心化的概念,除了第二产业外,连第三产业都空心化了吗?这是低级错误。应该回归“工业空心化”或“制造业空心化”的概念。

  好在业界大体还明白,产业空心化指的就是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的空心化(准确地说,是占比减弱)。但是,即便讲产业(制造业)空心化,目前的多数分析文章仍然存在诸多错误的认识,核心观点就是把产业(制造业)的所谓“空心化”完全看做是一种错误、负面的东西,甚至“产业空心化”这个词汇本身就是负面性质的,是坏东西,是要全力避免的。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全球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物质生产,也就是工农业生产,再伟大的服务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经济泡沫,世界经济必将走向坍塌。这个问题应该就是产业空心化观点的基本理论依托。但是,我首先要讲的是,这种产业(制造业)在特定空间(如某些国家、某些城市)的所谓空心化恰恰是两百多年工业革命以来的伟大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大规模导入,制造业在空间利用上还会大面积收缩,但其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并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加,正是这样,三产服务业才会大幅提升,人类生活才会大幅度改善。面对这种客观趋势,一味哀叹什么“产业空心化”,让人感觉就是一种唐吉坷德式的斗风车,姿态实在不好看!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那些有关产业(制造业)空心化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看到的产业空心化观点更多的是对某些城市的局部研判,似乎一个城市的二产制造业一旦低于某个占比,就是所谓产业空心化,就是不正常现象,就必须让二产制造业回升到某一个占比上来。持这种观点的人会举出一大堆国际上的城市案例来佐证产业空心化的弊病。最严重的例子恐怕就是香港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占比还有将近30%,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大规模转移制造业,到香港回归中国后,其制造业占比已经滑落到5%左右,而到今天为止,更是仅有不到2%的比例。

  香港的产业空心化是不是问题呢?当然有问题,其一,制造业大幅滑落,引发了香港产业结构的失衡,与之关联的投资、贸易、就业等领域都出现失衡情况;其二,制造业的让位,本应“腾笼换鸟”,引进更多的先进制造业,但是,董建华时代的“数码港”、“中药港”等良好构想都未能实现,最终都被房地产和金融大佬抢占了高地,导致香港的产业结构中,金融和房地产占了绝对大头,形成产业垄断格局。香港目前的动荡,有外部势力的干扰,但从内在因素分析,房价高企、房地产绑架香港经济显然是重要的内在原因。

  但是,即便如此,对香港经济的困局也不能以一个“产业空心化”来做搪塞性的注解。为什么?也正是在过往二三十年的急速产业(制造业)空心化过程中,香港确立了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所谓“纽伦港”,讲的就是纽约、伦敦、香港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排在纽约、伦敦之后,位列全球第三。也正是由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利用更多的土地空间,发展了国际化的高端服务业,才让香港拥有了更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从当代世界经济的视角看,香港放弃掉原有的大量中低端制造业,腾挪了更多的空间用来发展金融、国际贸易、航运、科技研发、旅游、零售、餐饮、文化服务等开放性的服务业,恰恰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当然,在香港,这种“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态势的确走得有点过头了,关键的失衡出现在房地产上面,房价太高,世界第一,占去了香港经济总量的太高比例,引发了香港社会的重大不安。所以,香港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所谓“产业空心化”,而是房地产过于“实心化”,应该通过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前提下,把房价控制在合理区间,有效降低房地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与此同时,充分利用香港较强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能力,用高端科技制造产业合理适度替代低端制造业,保留不低于10%的制造业(智造业)占比,这样就能保持香港产业结构的相对合理平衡。

  其次,国家有没有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呢?也有,但各个国家国情不同,不能用一个固定的尺度去衡量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比如那些小国家,可能只是依赖某一种资源、某一种产业,就可以维持整个国家的发展,比如马尔代夫,主要就是依赖旅游业,而那些中东国家,多是依赖石油开采,显然不能说,马尔代夫主要搞旅游业就是产业空心化。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比较大的国家来说,尽管有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似乎不需要一国发展完整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国家底盘大,资源种类多,人口基数大,国际竞争风险大,因此产业门类也必然多,产业结构相对要保持均衡,特别是像中国、美国这样的大国,更是要拥有丰富的产业类别,基本上应该形成自我平衡的产业结构。

  这次的中美贸易战已经表明,即便有全球化的背景,但是,对于中美这样的能够在全球形成影响力的大国来说,在工业制造产业链上都应有充分的基础,以免在国家间发生经贸摩擦的时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比如,去年美国打压中兴就得逞了,因为中兴本身在芯片等重要产品上有软肋,而今年美国打压华为,则没有得逞,因为华为有一系列产品“备胎”。如果中国的重点企业都能像华为这样,一方面要拓展全球化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另一方面也要在核心产品上力争储备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成较强的自我及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以便应对国际上任何可能的挑战和风险。

  美国是有产业(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的。过去几十年来,美国一味把中低端制造业这些利润偏低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它就是依赖美元霸权维持全球贸易,用美元购买全球商品,其结果就是国内制造业大幅萎缩,出现大面积的“铁锈地带”。这种产业(制造业)空心化的局面在全球化常态之下,可以利用美元霸权维持美国经济和国民生活,但是,一旦全球经济出现重大波动,必然波及美国经济,它的产业(制造业)空心化的不利就凸显出来了。特朗普之所以急吼吼地要美国制造业回归,目的就是要填补多年来产业(制造业)空心化带给美国经济的空缺,以便消除背后的隐患和风险。

  可见,就产业空心化来讲,国家和城市是有差别的,大国和小国也是有差别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必须拥有全产业链的制造能力,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建设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备国际上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和挑战。事实上,中国的工业制造链条是全球最完整的,至少目前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中国抗衡。

  但是,对于国内的各个城市来讲,可能就不需要用国家战略视角来要求任何一个城市都要保持同样的二三产业结构。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是,越重要的城市,其三产通常占比会越高,比如,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的三产已经超过80%,上海和广州也都超过70%,深圳最低,也在60%左右。总不能说,这些中国最重要的城市都出现产业空心化,都需要纠正吧?从全球视角以及国家地位看,中国这些最重要的城市,这些三产占比较高的城市,它们的三产占比未来还可能会扩大,可能达到国际上那些重要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的90%左右的占比,这是很正常的,是不同城市的不同性质决定的,不能用产业空心化来负面评价它们这种特殊的二三产业结构和城市地位。

  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三产占比之所以高,就是因为这些城市在区域、国内、国际范围内扮演着重要的引擎型城市的角色,它们具有强大的人口、资金、产业、信息的集散能力,都承担着国内国际重要的经济开放和集散功能,它们的强大三产并不是单纯为本城市服务的,更多地是为周边地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提供服务。一般而言,三产占比越高,开放度越大,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越大。所谓国际化城市、全球城市就是基于它们在国际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而形成的。

  对于这些三产服务业占比较高的重要城市,如何理解它们在第二产业(制造业)领域的地位和价值?如果直接看这些城市的制造业GDP增加值占比,可能不高,但是,这些城市往往拥有大量的高科技制造业所必需的研发产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业,这些特殊三产与本城市的制造业以及周边地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制造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是这些重要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制造业领域的特殊地位和价值,而保留在这些城市中的部分制造业,其科技含量通常都非常高。由此可见,这些三产占比非常高的重要城市,它们并不是通过城市内部封闭模式形成二三产业平衡,而是通过内部大量存在的高科技研发产业链与周边地区、国内外制造业保持了强有力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关系,从而形成开放式的二三产业平衡。

  我们常说,当今时代已进入了城市群时代,这个概念的核心意义在于,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继续单打独斗,关起门来发展,而是要打开城门,实现城际互动交融,这样,由于各个城市在城市群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必然出现各个城市二三产业的不同占比的分化格局。

  比如,为什么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式发展?关键在于打破大湾区各个城市过去那种行政藩篱阻碍经济要素交融互动的格局,让大湾区的11个城市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共享共荣的关系,这意味着大湾区的11个城市各自的二三产业结构一定会强化已有的差别,甚至是非常大的差别,比如,香港、深圳、广州三大城市由于其中心城市属性,其对外部的金融、经贸辐射、带动效应明显要高得多,它们的三产占比也一定比较高,而其他城市三产占比相对要低得多,这种城市间的二三产也结构不均衡的格局基本上是正常的。具体来看,深圳三产占比60%是偏低的,还应该加大三产高端服务业比重;广州的70%相对平衡,随着城市影响力上升,估计未来三产占比仍然会有所提升;而香港98%的三产占比则明显偏高,出现经济失衡现象,应该通过加大科技研发及适当的高科技制造回归,把三产占比降到90%以下更加合适。

  针对深圳的发展,张五常教授有过一段很值得寻味的表述,他说,深圳未来一定会超过美国硅谷,因为深圳旁边有一个具有强大制造业能力的东莞,而硅谷周边没有这样的制造业城市。这段话的含义很明显,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你的主要责任是以强大的综合服务带动周边、国内乃至国际其他地区发展,所以要大力扶持高端三产服务业发展,而不必纠结于在制造业上应该预留多少空间,完全可以和邻近的东莞,当然也包括惠州、中山形成科技研发和制造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格局。如果深圳仍然抱着独立发展的模式不放,一定要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为工业留出大量土地,其结果就是:作为核心引擎城市,其产业(制造业)的确没有空心化,但是,主城内部可能出现大量的城市服务业空心化和人居空心化现象,这就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去了。目前深圳的城市整体容积率已经是全国最高的城市,已经被迫出现77层的住宅楼,可以想到未来地面交通会多么拥堵。深圳完全可以按照张五常教授的观点,在大湾区城市群的视野下,和周边城市加强科技创新及产品制造方面的合作,有效降低深圳本土上的一般制造业,腾挪更多空间发展那些对外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高端三产服务业,未来高端三产(包括大量高科技研发产业)占比目标应该超过80%,甚至达到90%,至于制造业,可以保留若干高端性、国家战略性的部分,GDP占比不必超过20%,把更多的GDP增加值占比留给开放型的高端服务业,带动大湾区、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发展,这样才能按照近日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在未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标杆城市。

  当然,产业(制造业)空心化这个说法,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假定某一个城市按照其在区域、国内、国际背景下的合理定位,应该拥有50%的制造业占比,但是,它过早地放弃或收缩了制造业,导致三产服务业占比相对增大,这种情况下,产业(制造业)空心化的弊病就会显现出来,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背景下,支撑三产服务业的基础力量也有限,进而会影响到三产服务业反过来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

  总之我认为,“产业空心化”这个词汇无论从文字形式上,还是在内涵表达上,都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内涵上,有很多不合理的解读,那种认为凡是存在二产占比低、三产占比高的情况就是产业空心化、就是风险的观点,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式的误判。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大国通常需要合理配置二三产业结构,小国主要依赖资源特色发展;从城市看,能够在国际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城市,必然会出现二产制造业占比减少、三产服务业大幅增加的趋势。所以,不能随意乱用“产业(制造业)空心化”的概念去研判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应该根据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估它们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以及研判它们在国家经济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从而引导不同国家或城市能够差异化地合理平衡产业结构,推动各个城市、各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合理发展。再也不要被“产业空心化”这个错误、过时的概念误导了!原标题:再也不要被“产业空心化”这个错误、过时的概念误导了!原创来源:宋丁视点 宋丁 

 


推荐阅读

  • 动能智库 • 戴欣明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下载 公众微信订阅号
    中国最具人文特色的战略思想智库

  • 【酒肆街】小酒馆 订阅号

    扫描二维码下载,在移动中关注
    差别化味道是策划出来的,视为“发现味道”

收藏本站
   前期商务联系:
   深圳市总部办公室:0755-8242 1868  
   手机:186 8879 6913  王小姐